栖云楼

白云自悠然,幽人此栖息。
去留果何心,变化了无迹。
俗客不曾来,沙鸥尽相识。
何处动吟情,渔村数声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栖云楼》是宋代诗人释文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栖云楼》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理意蕴,成为文学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 释文珦:释文珦(公元1210—?),字叔向,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人。释氏为僧人,早年出家,游历甚广,足迹追布东南浙江、福建、江苏的大部分地方,对所历之处的山光水景、风土人情进行细致的描摹刻画,充满了佛家的禅机和世俗的情趣。
  • 创作时期:根据现有文献资料,释文珦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宋理宗时期,即公元1224年至1264年。这一时期,释文珦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在描写自然景观和表达禅宗思想方面,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1. 诗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 《栖云楼》的原文如下:白云自悠然,幽人此栖息。去留果何心,变化了无迹。俗客不曾来,沙鸥尽相识。何处动吟情,渔村数声笛。
  • 译文:白云自在地飘荡,幽居之人在此安息。去留本无所谓,变化却不留痕迹。世俗之人未曾来访,沙鸥与我早已相识。何处能够触动我的诗情?渔村传来几声悠扬的笛声。
  • 赏析: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山水画面。通过对白云、幽居、沙鸥等自然元素的细腻描绘,以及“去留”、“变化”等哲学概念的巧妙运用,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世事变迁、生命无迹的深刻感悟。
  1. 诗歌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栖云楼》通过描绘白云、幽居、沙鸥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空灵、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这种氛围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体验。同时,诗人又通过“俗客不曾来”、“渔村数声笛”等意象,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地。
  • 意象鲜明:诗歌中的“白云”、“幽居”、“沙鸥”、“渔村”等意象,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歌的画面,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内涵。例如,“白云”象征着自由、无拘无束的精神追求;“幽居”则寓意着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沙鸥”则代表了独立、自由的生活态度;“渔村”则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栖云楼》作为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哲理内涵的诗歌,不仅展现了释文珦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和研究,可以进一步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