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 五更

一鼓乾坤入洞。便把虚无拈弄。离坎自交宫,澄湛寂然无梦。
无梦。无梦。别我魔军大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如梦令·昨夜五更风雨》是元末明初诗人刘基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文化意义,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文学作品:

  1. 作者背景: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是一位具有卓越文学才华的元末明初诗人。他在元至顺四年(1333)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等职。后来应朱元璋之邀,参与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战乱,并北上攻克大都,统一中国。明初,他担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为诚意伯。然而,他的一生并未完全摆脱政治风波,最后被胡惟庸毒杀。他的散文意蕴深远,诗歌作品多作于元末,沉郁雄浑,追宗杜韩,有较强现实性。他的词作也展现了他对时局的深刻感悟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2. 诗词原文:昨夜五更风雨,吹尽一汀红树。旷野寂无人,漠漠淡烟荒楚。日暮,日暮,谁与暝鸦为主。

  3. 艺术特色:这首词以“昨夜五更”作为开篇,巧妙地设定了时间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词中的“吹尽一汀红树”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接着,通过“旷野寂无人,漠漠淡烟荒楚”,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寥落之感。结尾“日暮,日暮,谁与暝鸦为主”,则是对生命无常的哲理思考,给人以深深的启示和共鸣。整首词情感细腻丰富,既有对现实的描写,又有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充分体现了刘基作为诗人的深邃思考和独特见解。

  4. 文化意义:《如梦令·昨夜五更风雨》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作,它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内心的焦虑与期待。同时,它也展示了元末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思想情怀。此外,这首词在文学形式上也有所创新,采用了“如梦令”这一词牌形式,使得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审美习惯,易于传诵。这种创新不仅为后来的词作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法,也为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梦令·昨夜五更风雨》不仅是刘基文学创作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欣赏的重要对象。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古代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值得反复品读和深入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