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 和无名先生韵

玉往来神气住,翁稳跨青骝。风谭氏与刘丘。心归正觉,个本环洲。
火相生铅汞结,人已达清幽。侗不日上云头。风牢把捉,下好吞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江仙·和无名先生韵》是元朝马钰的作品,并非辛弃疾所作。这首词描绘了一位隐士悠然自在的生活状态,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
  • 《临江仙·和无名先生韵》的作者是元朝的马钰,字玄阳,号纯阳子,晚号碧岩道人,是全真道龙门派的创始人之一。
  • 马钰在道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诗词原文
    玉往来神气住,翁稳跨青骝。风谭氏与刘丘。心归正觉,个本环洲。火相生铅汞结,人已达清幽。侗不日上云头。风牢把捉,下好吞钩。

  2. 诗词赏析

  • 这首词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追求内心平静和超脱世俗的理想境界。
  • “玉往来神气住”,意味着精神世界的高度自由和宁静。
  • “翁稳跨青骝”,描绘了老者稳健地骑乘着青色马匹的景象,象征着稳重和从容。
  • “心归正觉”,表示心灵归于佛教中的正觉境界,即觉悟的境界。
  • “个本环洲”,暗示着个体存在于一个圆形的宇宙之中,强调生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 “火相生铅汞结,人已达清幽”,这里提到了道教的炼丹术,通过火的炼化过程,铅汞结合形成了人体内的精气,从而达到了心灵的清幽。
  • “侗不日上云头”,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愿望,希望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 “风牢把捉,下好吞钩”,则是一种对人生态度的隐喻,意味着在生活中既要把握机会也要有智慧地应对挑战。
  1. 创作背景
  • 根据现有的资料,《临江仙·和无名先生韵》创作于元朝,当时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人墨客有机会追求个人的精神和哲学思考。
  • 马钰作为全真道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宗教色彩和哲理思考。
  • 这首词也可能受到当时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影响。

《临江仙·和无名先生韵》是一首充满道家哲学思想和隐逸情怀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这首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元朝文人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