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复用前韵

养就三丹未得闲。化人入道认清闲。真欢真乐应真闲。
更把三丹通一炼,行功圆满显神丹。胎仙捧出紫金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沙 · 复用前韵》是北宋时期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属于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宋代的文学成就在词坛上尤为突出,其中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诗风著称,其词开豪放一派,影响深远。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但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不仅在诗文书画上有极高的造诣,还擅长行书和楷书,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这些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 诗词原文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
    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
    冻吟谁伴捻髭须。
  3. 诗词赏析
  • 意境描绘:苏轼通过“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雪后初霁的景象,银白的山峦与随行的车队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 情感流露:通过“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两句,苏轼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仍心怀诗意的生活态度。他以食物比喻自己的诗歌,展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苏轼的诗词语言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使得词句既富有深意又充满美感。
  • 结构布局:这首词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 文化意义
  • 词的发展: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开创了豪放派的新境界,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词作不仅在宋代享有盛誉,而且在元明清三代都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传颂。
  • 文学价值:苏轼的诗词不仅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高峰,更在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上体现了作者的独特见解和人文关怀。他的诗词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宝。

《浣溪沙 · 复用前韵》不仅是苏轼个人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宋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不仅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情感,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思考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