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述怀

外乐何曾内动心。个中无口会哦吟。声声清雅透琼林。
善听要听听不得,如聋似瞽可追寻。恁时仙佛作知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沙·述怀》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而非文学作品《浣溪沙 · 述怀》。该词描绘了作者在初秋时节寻找和欣赏荷花时的心境,以及以酒消解因秋天而生的悲剧意识。下面将对该词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 词人背景
  •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词作以其豪放洒脱的风格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词作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 词作赏析

  • 意境高远:全词以“独立寒秋”开篇,营造出一种孤寂而高远的氛围。接着,词人用“湘江北去”引领读者进入一片壮阔的自然景观之中,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日画卷。
  • 情感丰富:通过“层林尽染”、“漫江碧透”,词人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热爱和赞美。同时,通过对自然界生物的描写,也隐喻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 哲理深刻:结尾两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词人在政治失意后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担忧。这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苏轼的《浣溪沙·述怀》不仅展示了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和深邃的思想境界,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