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蓬莱 · 闻蝉

秋蝉噪,声细又声长。饮罢餐风声不困,声声都了显行藏。使我起凄惶。
堪嗟叹,模样是蜣螂。尚自超然蝉退去,为人宁忍昧三光。急急养铅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蓬莱 · 闻蝉》是元代文学家马钰创作的诗歌。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品简介
  • 作者:马钰,元代道教学者,以其深厚的道学造诣和丰富的诗词创作而著称。他的诗作多以道教哲理为内涵,语言洗练,意境深远。
  • 时代背景:此诗作写于元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常借诗歌表达对时局的感慨与个人的哲思。马钰作为道教人士,其作品中自然流露出超然世外的哲学观念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1. 原文节选与译文
  • 原文节选:秋蝉噪,声细又声长。饮罢餐风声不困,声声都了显行藏。使我起凄惶。堪嗟叹,模样是蜣娘。尚自超然蝉退去,为人宁忍昧三光。急急养铅霜。
  • 译文:秋天的蝉鸣声细而长。喝完酒之后,听着这声音,感觉并不困扰。每一次鸣叫都是它展示自己行藏的方式。让我感到凄凉和忧伤。可惜的是,它的外形像是一个蜣螂。它仍然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选择退去。作为一个人,怎能忍心无视天地间的光明呢?所以,我急忙地炼制铅霜。
  1. 作品鉴赏
  • 哲理思考:这首诗通过对秋蝉鸣声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循环及自我认知的思考。蝉的一生短暂而光辉,但最终归于尘土,这与人生的起伏和无常形成了鲜明对比。
  • 艺术手法:马钰在这首诗中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深邃的哲理,使读者能够在直观的感受中领悟到生命的奥秘和宇宙的自然法则。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写秋蝉的鸣声和自己的感触,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内省深思的情感态度。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界的观察上,也体现在对人生境遇的体悟上。
  1. 历史背景与影响
  • 历史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进行了深刻的变革。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相对多元和开放,许多文人墨客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
  • 作品影响:《望蓬莱了蝉》作为马钰的代表作之一,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诗作中蕴含的哲理和艺术价值被后人所称道,成为研究元代诗歌的重要文本之一。

《望蓬莱 · 闻蝉》不仅是马钰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元代文化背景下诗歌创作的一种独特风格。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想,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循环和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