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冀文明秀山行

暮景披横幅,山间二老同。
云如愁戍苦,雪亦笑诗穷。
古木冻欲折,断崖行复通。
从今胡谷梦,时到水声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冀文明秀山行》是金末元初代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展现了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作于金末元初,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朝代更迭的历史时期。元好问作为金朝遗民,经历了亡国之痛,他的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故土和旧日时光的怀念与感慨。
  • 个人经历:元好问出生于金朝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自幼展现出文学才华。他七岁能诗,宣宗兴定五年进士及第,后历任多个官职,直至金朝灭亡,元好问选择不仕,转而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整理前人文献工作。
  1. 诗歌原文
  • 暮景披横幅,山间二老同。云如愁戍苦,雪亦笑诗穷。古木冻欲折,断崖行复通。从今胡谷梦,时到水声中。
  • 这首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采用传统的律诗形式。诗中通过描绘暮色中的景色以及与两位老人同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观察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特别是“云如愁戍苦,雪亦笑诗穷”一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艰难岁月中仍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1. 艺术特点
  • 意境深远:元好问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愁戍”、“笑诗穷”等,使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意蕴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手法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 语言精炼: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通过对景物的精细描绘,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这种语言上的精炼使得诗歌不仅易于理解,而且富有感染力。

《同冀文明秀山行》不仅是元好问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金末元初文学和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诗人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