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东坡移居八首 其五

国史经丧乱,天幸有所归。
但恨后十年,时事无人知。
兴废属之天,事岂尽乖违。
传闻入雠敌,只以兴骂讥。
老臣与存亡,高贤死兵饥。
身死名亦灭,义士为伤悲。
哀哀淮西城,万夫甘伏尸。
田横巨擘耳,犹为谈者资。
我作南冠录,一语不敢私。
稗官杂家流,国风贱妇诗。
成书有作者,起本良在兹。
朝我何所营,暮我何所思。
胸中有茹噎,欲得快吐之。
湿薪烟满眼,破砚冰生髭。
造物留此笔,吾贫复何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学东坡移居八首其五》为元好问所作的一首古诗。此诗以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为题,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兴衰、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以及对时事的无奈与忧虑。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金代文学家,诗人、词人、散曲作家、文学理论批评家,金元之际著名诗人。其作品风格沉郁顿挫,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文章宗师”之誉。
  1. 诗歌原文
    国史经丧乱,天幸有所归。
    但恨后十年,时事无人知。
    兴废属之天,事岂尽乖违。
    传闻入雠敌,秖以兴骂讥。
    老臣与存亡,高贤死兵饥。
    身死名亦灭,义士为伤悲。
    哀哀淮西城,万夫甘伏尸。
    田横巨擘耳,犹为谈者资。
    我作南冠客,何心论是非。

  2. 诗歌鉴赏

  • 国家命运的感慨:诗中开篇提到“国史经丧乱”,表达了国家历经战乱后的混乱和不幸,同时“天幸有所归”则表达了一种庆幸,国家最终找到了一个归宿或安定之所。
  • 历史的无常:“但恨后十年”反映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担心历史的车轮会继续前行,而自己却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 历史的残酷和无常:“兴废属之天”和“事岂尽乖违”,表达了诗人认为历史的兴衰成败往往不受个人意志所左右,充满了宿命感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 对英雄的哀悼:“传闻入雠敌”,反映了诗人对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的哀悼之情,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元好问的《学东坡移居八首其五》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深刻批判。通过这首作品,读者能够感受到元好问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忧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