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经丧乱,天幸有所归。
但恨后十年,时事无人知。
兴废属之天,事岂尽乖违。
传闻入雠敌,只以兴骂讥。
老臣与存亡,高贤死兵饥。
身死名亦灭,义士为伤悲。
哀哀淮西城,万夫甘伏尸。
田横巨擘耳,犹为谈者资。
我作南冠录,一语不敢私。
稗官杂家流,国风贱妇诗。
成书有作者,起本良在兹。
朝我何所营,暮我何所思。
胸中有茹噎,欲得快吐之。
湿薪烟满眼,破砚冰生髭。
造物留此笔,吾贫复何辞。
【注释】
学东坡移居八首:这是苏轼在儋州贬所所作的一组诗,共八首。此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国史:国家的史籍。
天幸:上天的恩赐。
归:归宿,指国家。
但恨:只恨。
后十年:二十年以后。
兴废:兴旺和衰败。
属之天:归于天命。
事岂尽乖违:世事难道完全违背天意吗?乖、违都含有违背的意思。
雠敌:仇人。
高贤死兵饥:高贵贤良的死去,士兵饥饿。
身死名亦灭:自己死亡而名声也将消亡,这里“名”是虚词,指名声。
义士:有正义感的人。
哀哀淮西城:淮西是古代地名,这里泛指边远地区。
万夫甘伏尸:指成千上万的士兵甘愿为战争牺牲。
田横:秦末起义军领袖,曾与刘邦相持不下,最后被刘邦封为诸侯王,后自杀。巨擘:大手笔。
南冠录:戴南冠的记录。这里指戴罪立功,编撰《南冠录》,以赎罪。
稗官杂家流:稗官,即小官,旧时称不经朝廷任命而任用的小官;杂家,杂学,指各种学说。
国风:《诗经》中的国风,这里借指诗歌。
成书有作者:指诗歌的作者。起本:创作的基础。
朝我何所营:朝我所思,我在想什么。
暮我何所思:暮我所忆,我在哪里想。
胸中茹噎:胸中哽咽不能言说。
欲得快吐之:想要说出来。
湿薪烟:湿柴烧出的烟。
破砚冰生髭:磨墨用的砚台结了冰,胡须也长了出来。髭,胡子。
造物留此笔:苍天有意留下了这一笔墨。
吾贫复何辞:我贫穷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赏析】
这是苏轼谪居海南儋州期间所作组诗之一。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悲愤,中间四句表达对朋友的怀念,最后两句抒发自己的感慨。
首句“国史经丧乱”,点明诗人因遭贬谪而感到忧心忡忡的原因。诗人在政治舞台上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坎坷后,最终被贬到海南岛,心情自然是十分沉重和悲痛。《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甄、景差者皆工于赋,同列争压之,至其褒举穷困憔悴,忧愁幽思之士不及焉,皆好赋写情性,以相娱遣,并感伤之调居多。”诗人正是从屈原的角度来抒写他内心的忧愤和悲伤的。
第二联“但恨后十年,时事无人知。”诗人认为历史已经证明,他的遭遇并非孤立无援,而是历史的必然。但他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这一句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友人的思念。
第三联“兴废属之天,事岂尽乖违。”诗人认为国家的兴亡取决于天命,但事情是否违背天意却很难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第四联“传闻入雠敌,只以兴骂讥。”诗人担心自己的言论会被敌人误解,甚至遭受攻击和诋毁。这一句表达了他对言论自由的限制和对敌人的警惕。
第五联“老臣与存亡,高贤死兵饥。”诗人表示自己愿意为国家利益而献身,即使是高贵贤良的死去,士兵也会因此而饥饿。这一句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忠诚。
第六联“身死名亦灭,义士为伤悲。”诗人认为自己虽然死了,但名字将永存不朽,而那些有正义感的人则会为此感到悲伤。这一句表达了他对个人生死的看法以及对于有正义感的人的尊重。
第七联“哀哀淮西城,万夫甘伏尸。”诗人以淮西城为例,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无情的感叹。这一句表达了他对战争中无辜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第八联“田横巨擘耳,犹为谈者资。”诗人认为尽管田横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但他的事迹仍然值得后人借鉴。这一句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后人的影响。
第九联“我作南冠录,一语不敢私。”诗人表示自己编写《南冠录》是为了赎罪,并希望后人能从中汲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这一句表达了他对历史责任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以及对个人生死的看法和对历史责任的认识。同时,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对时代变迁的反思,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