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困重围,金粟论升勺。
明年出青城,瞑目就束缚。
毫釐脱鬼手,攘臂留空橐。
聊城千里外,狼狈何所托?
诸公颇相念,馀粒分凫鹤。
得损不相偿,抔土填巨壑。
一冬不制衣,缯纩如纸薄。
一日仅两食,强半杂藜藿。
不羞蓬累行,粗识瓢饮乐。
敌贫如敌寇,自信颇亦悫。
儿啼饭箩空,坚阵为屡却。
沧溟浮一叶,渺不见止泊。
五穷果何神,为戏乃尔虐。
【注释】
壬辰: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困重围:被围困。金粟:金粟寺,在今四川新都县,是当时成都附近有名的佛教寺院,苏东坡也曾在此住过。论升勺:指用升、勺计量的米粒。青城:在今四川灌县西南。瞑目就束缚:闭上眼睛,接受敌人的捆绑。毫釐:形容极其微小的差错。攘臂:捋起衣袖。空橐:空荡荡的口袋。聊城:地名,在今山东聊城东。狼狈:形容处境困难,狼狈不堪。相念:互相挂念。馀粒:余下的粮食。凫鹤:野鸭。得损:得到的损失。相偿:补偿。抔土:泥土。填:填满。壑:沟壑。一冬不制衣:整年没有制做衣服。缯纩(zēng kuàng):细丝棉絮。如纸薄:像纸一样薄。藜藿(lí hé):藜和豆叶,指粗饭。蓬累行:形容贫穷到极点的样子。瓢饮乐:指喝冷水或凉酒的乐趣。屡却:屡次失败。沧溟:大海。渺不见止泊:看不见船只的停泊之地。五穷:五个方面贫困。果何神:到底是什么原因?为戏:指故意开玩笑。尔虐:你们这样虐待人。
【赏析】
此诗为苏轼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因受迫害而被迫离开眉山时所作。首句“学东坡移居八首”,点明题目,表明了作这首诗的目的。次句“壬辰困重围”,说明作者在被围困中,生活非常贫困;“金粟”两句则是说,他连一顿好饭也吃不上,更不用说穿什么衣服了。第三四句写自己虽然生活困苦,但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毫釐脱鬼手”,意思是说,自己能够逃脱敌人的魔爪,保全性命;“攘臂留空橐”,是说,即使囊中无物,也要挺胸傲气地面对敌人,决不屈服。第五六句写自己虽然生活艰苦,但依然有志于天下大业。“聊城千里外”,意思是说,自己虽然身陷重围,但并不气馁,而是决心要远走高飞,寻找新的生活。第七八句写自己虽然生活贫苦,但并不因此而自卑,相反还自以为高人一等。第九十句则写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最后十二三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豪迈气概。
通过诗人对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热爱以及那种不畏强暴的英勇精神。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