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我屋宽,寝处无复馀。
谁谓我屋小,十口得安居。
南荣坐诸郎,课诵所依于。
西除著僮仆,休沐得自如。
老我于其闲,兀兀穷朝晡。
起立足欠伸,偃卧足展舒。
窗明火焙暖,似欲忘囚拘。
屋前有隙地,客舍不可无。
花阑及菜圃,次第当耘锄。
东野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我贫不全贫,尚有百本书。
【注释】
学东坡移居八首:苏轼有《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子由在渑池做太守,他怀念子由。此组诗为苏轼贬谪惠州时所作,每首七绝一首,共八首。
南荣:地名,苏轼曾任过南郑县令,南荣是他的故乡。
西除:宅第之西面。
兀兀穷朝晡:形容整天无所事事,无所用心。
起立足欠伸:起床后伸懒腰的动作。
火焙:烧火的炭火。
客舍:旅店。
菜圃:菜园。
东野:苏轼号东野。
家具:指家中的器物。
百本:言藏书之多。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自叙其家居生活。诗人在《题金山佛阁》中曾说,自己“平生所好,独乐道而已”,而“道”就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发扬和创新。苏轼在政治斗争中屡受打击,但他仍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自己虽居陋室却能“无复馀”的生活,并抒发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首联两句,写居室虽小但足以容身。这两句诗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表明诗人虽居陋室却能“无复馀”,这既得益于他的博大胸怀和高远境界,也得益于他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正因为有了这些,他才能在陋室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颔联紧承前两句,进一步强调居室虽小却能满足生活需要。这里的“十口得安居”并非指实际人数,而是以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诗人对生活简朴、知足常乐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高度把握。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性格。
颈联两句,写诗人在陋室中的日常生活。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在书房里读书学习;在庭院里漫步赏花;在客房里休息放松。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诗人的精神需求,还让他能够更好地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尾联两句,写诗人在陋室中的感悟。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心旷神怡的境界。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陋室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领悟。这种境界既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他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这首诗通过对居室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