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赵宜之

大城满豺虎,小城空雀鼠。
可怜河朔州,人掘草根官煮弩。
北人南来向何处,共说莘川今乐土。
莘川三月春事忙,布谷劝耕鸠唤雨。
旧闻抱犊山,摩云出苍棱。
长林绝壑人迹所不到,可以避世如武陵。
煮橡当果谷,煎术甘饴饧。
此物足以度荒岁,况有麋鹿可射鱼可罾。
自我来嵩前,旱干岁相仍。
耕田食不足,又复违亲朋。
三年西去心,笼禽念飞腾。
一瓶一钵百无累,恨我不如云水僧。
崧山几来层,不畏登不得,但畏不得登。
洛阳一昔秋风起,羡杀云间张季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赵宜之》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元好问的作品,这首诗充分反映了金末元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元好问的生平: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是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金朝的灭亡与南宋的建立。元好问在金朝时期即展现出了卓越的文学才华,宣宗兴定五年进士及第。
  • 政治生涯:元好问的政治生涯颇为坎坷。在金朝末期,他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但因金亡而未仕。
  1. 诗歌原文
  • 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诗人个人的感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例如:“大城满豺虎,小城空雀鼠”表达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流离失所的生活;“旧闻抱犊山,摩云出苍棱。长林绝壑人迹所不到,可以避世如武陵。”则通过这些描述勾勒出一幅远离尘嚣、隐逸山林的理想画面。
  1. 诗歌主题
  • 社会动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巨大动荡,从战乱到人民的生存状态。诗人通过描写河朔州的情景来表达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如“人掘草根官煮弩”描述了官员为了生计而不得不采取的极端手段。
  • 个人感慨: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例如,“自我来嵩前,旱乾岁相仍”和“可惜河朔州,人掘草根官煮弩”等句子,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1. 艺术手法
  • 形象生动的语言:元好问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场景和表达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和人物的心情。例如,“莘川三月春事忙,布谷劝耕鸠唤雨”等句子,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表现力。
  • 丰富的象征意义:诗中的许多意象都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比如“煮橡当果谷”,这里的“煮橡”不仅是食物,也象征着人们在艰难时期的挣扎和生存。同时,“草木皆兵”、“烽火连三月”等意象则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1. 文化影响
  • 对后世的影响: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了研究元末社会状况和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同时也被后世的许多文学作品所引用和传颂。如明代诗人吴与弼的《寄李宜之》、清代诗人王夫之的《忆故园七律三首·其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这首诗的影响。

元好问的《寄赵宜之》是一首充满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的诗作,它不仅记录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到坚持理想、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