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引 过孟津河山亭故基

短衣匹马,白头重过洛阳城。
百年一梦初惊。
寂寞高秋云物,残照半林明。
澹横舟古渡,落雁寒汀。
河山故亭。
人与镜、两峥嵘。
争信黄垆此日,深谷高陵。
一时朋辈,谩留住、穷途阮步兵。
尊俎地、谁慰飘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婆罗门引 过孟津河山亭故基》是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元好问的诗词作品。在这篇作品中,元好问以深沉的情感和精致的笔触描绘出了他重游洛阳城时的心情和所见之景。以下是对这首词作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与生平
  • 元好问: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他不仅是金代著名的文学家,还著有《遗山集》四十卷,编金人诗为《中州集》十卷,以及《壬辰杂编》等。他的一生经历了金亡后的种种变故,晚年更是漂泊无定,但他的文学创作却因此变得更加深沉和富有哲理。
  1. 诗歌原文与解析
  • 原文摘录:短衣匹马,白头重过洛阳城。百年一梦初惊。寂寞高秋云物,残照半林明。澹横舟古渡,落雁寒汀。河山故亭。人与镜、两峥嵘。争信黄垆此日,深谷高陵。一时朋辈,谩留住、穷途阮步兵。尊俎地、谁慰飘零。
  • 诗句解析:“短衣匹马”,形容元好问出行时的简朴打扮;“白头重过洛阳城”,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岁月流逝带来的哀愁;“百年一梦初惊”,揭示了人生无常的感慨;“寂寥高秋云物”与“残照半林明”,描绘了一幅秋天的萧瑟景象,同时也象征着元好问心中孤独与落寞的情绪;“澹横舟古渡,落雁寒汀”,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愁;“河山故亭”与“人与镜、两峥嵘”,则反映了他对故地的留恋及对自我形象的反思。“争信黄垆此日,深谷高陵”表达了他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一时朋辈,谩留住、穷途阮步兵”则是对自己未能实现理想抱负的遗憾和无奈;“尊俎地、谁慰飘零”则是他在朋友面前表达的孤独和渴望得到慰藉的心情。
  1. 诗词赏析
  • 情感表达:元好问的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一个文人面对故国、旧友和逝去岁月时的复杂心情。他既感叹人生短暂易逝,又对故土有着深厚的眷恋。
  • 艺术特色:在艺术手法上,元好问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叠加和对比手法,如将“百年”比作“一梦”,将“人与镜”的对比,以及对黄垆和深谷的描写,都使得整首词充满了哲理性和深度。
  1. 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
  • 历史价值:这首词不仅反映了元好问本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它成为了了解金代后期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 文学价值:元好问的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之一。

《婆罗门引 过孟津河山亭故基》不只是一首简单的诗词,它更是元好问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交织下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热爱文学和历史的朋友来说,这首词无疑是值得深入研读和品味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