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存骄謇心,非徼正直誉。
浩然方寸闲,自有太高处。
平生少偕合,举足逢怨怒。
礼义初不愆,谤讪亦奚顾。
孔子自知命,桓魋非所惧。
孟轲本不逢,岂为臧氏沮。
天命有穷达,人情私好恶。
以此常泰然,不作身外虑。
摅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陆游并未创作名为《摅愤》的文学作品。实际上,《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集中体现了陆游在历经人生坎坷后所形成的深沉悲愤和激昂壮志。以下是一些介绍:
创作背景:《抒愤》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国家动荡的时代。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国效力,但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晚年,他被迫退居山林,过着相对清贫的生活。这种生活状态让他深感人生的无常和壮志难酬。
主题思想:《抒愤》以“愤”为核心,通过追述早年报国壮志、抗金斗争的豪迈生活,描写了晚年罢官闲居山阴的心情;抒发了自己年华老大、夙愿落空、壮志难酬的悲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误国,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艺术特色:《抒愤》在艺术上具有明显的特色。首联和颔联通过对楼船铁马等意象的描绘,展现出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战争生活的向往。颈联则通过对比昔日的战场英勇与今日的闲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尾联则以“白头”二字收尾,强化了诗歌的悲凉氛围,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为深刻。
《抒愤》是陆游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创作的一首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陆游作为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文学贡献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