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傍柳

秋霜一何严,凋此道傍柳。
残枝几叶在,其势不得久。
忆昨三春时,濯洗烟雨后。
弄姿舞婆娑,劝我一杯酒。
别后遽能几,忽忽成老丑。
人生非金石,长短百年寿。
功名与富贵,于身亦何有。
古人随物化,今已柳生肘。
我独何为哉,穷年事奔走。
长堤隐落月,驻马一回首。
春风柳梢黄,定得西归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道傍柳》是明代诗人袁宏道创作的一首七言排律。该诗通过描绘杨柳的形象及其背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与思考,展现了袁宏道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从文学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诗中“浓叶藏晓鸦”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而“青条挽游骑”则形象地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易逝。这种象征性的语言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其内涵更加深远。同时,整首诗采用了七言排律的形式,结构紧凑,音韵和谐,充分体现了明代诗歌的特点。

从思想内涵上来讲,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独特理解。诗中的“本无别离心,行人自憔悴”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态度,即在面对人生的苦短和世事的无常时,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事物所累。这种态度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要懂得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袁宏道作为“公安三袁”之一,他的文学主张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倡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这与当时流行的模仿古人、追求形式美的文风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文学上的创新和突破,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灵感。

《道傍柳》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种对生命、爱情、友谊等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智慧,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生活与情感的有益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