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裕之

青云一别阮家郎,甚欲题诗远寄将。
好句眼前常蹉过,佳人心上不曾忘。
谁家秋月茅亭底,何处春风锦瑟旁。
昌谷烟霞久寂莫,欢游还肯到三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裕之》是金末元初的辛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寄裕之》这首诗通过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因离别而产生的思念。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简介:《寄裕之》的作者是金末元初的辛愿。辛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心声。
  2. 作品原文:在《寄裕之》这首诗里,辛愿以七言律诗的形式,描绘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深怀念。诗句如“青云一别阮家郎”,“昌谷烟霞久寂莫”等,都充满了深深的离愁别绪。这些句子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审美情趣。
  3.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好句眼前常蹉过,佳人心上不曾忘”这句,既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也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了一种超越时间的力量。
  4. 社会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金末元初,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颠沛流离。在这样的背景下,辛愿的这首《寄裕之》更显得意义深远。它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写照,也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思。通过这首诗,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挣扎和对未来的期盼。
  5. 艺术特色:辛愿在诗歌创作中,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形象的塑造。他的诗歌语言优美,结构严谨,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种艺术追求,使得《寄裕之》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离别诗,而是成为了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除了《寄裕之》,还有其他多部文学作品与辛愿的创作相关联。例如,麻革的《寄元裕之》就是由辛愿创作的,这首诗收录在《中州集校注》中。这两首诗共同构成了辛愿诗歌创作的丰富体系,展示了他在诗歌领域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风格。

《寄裕之》作为辛愿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蕴含深刻情感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辛愿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们来说,深入了解《寄裕之》以及其他辛愿的相关作品,无疑将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