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高阳月,空庭又见过。
清风禁睡得,白发奈愁何。
尚识王良策,难知织女梭。
金波流汩汩,应为照滹沲。
中秋夜高阳对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夜高阳对月》是金代周昂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作者生平:周昂,字德卿,金真定人,年二十四进士擢第,调南和主簿,有异政,拜监察御史,以诗得罪,废谪十余年。他的一生充满坎坷,因政治原因多次被贬谪。这种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作品原文:《中秋夜高阳对月》的原文如下:端正高阳月,空庭又见过。清风禁睡得,白发奈愁何。尚识王良策,难知织女梭。金波流汩汩,应为照滹沲。
作品鉴赏:《中秋夜高阳对月》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在中秋夜晚看到明月时的感慨与忧愁。诗中“端正高阳月,空庭又见过”描绘了明亮的圆月高悬夜空,而自己却独处于空寂的庭院之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诗人还通过“清风禁睡得,白发奈愁何”表达了岁月流逝带来的无奈和哀愁。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遭遇密切相关。周昂因政治原因多次被贬,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这使得他在诗词中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中秋夜高阳对月》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对月亮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中秋夜高阳对月》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