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十首 其七

有客曳长裾,袖刺谒高闳。
低头拜阍者,始得通姓名。
主人果厚眷,开宴海陆并。
顾必承彼颜,语必顺彼情。
不如茅檐下,饱我藜藿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陶渊明的《拟古十首·其七》是一首表达人生无常、好景不常的抒情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陶渊明: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文学家和辞赋家。他的诗作以田园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官场的厌倦。
  1. 诗歌原文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2. 诗歌解析

  • 比兴手法:通过描写佳人酣歌和明月华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这种比兴手法让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 哲理思考:诗句“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深刻理解。
  • 自然意象:诗中“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夜晚景象,与“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相呼应,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期:这首诗可能是在陶渊明隐居期间创作的,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 文化背景:当时的文人常常将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融入诗歌之中,陶渊明也不例外,他的这些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流传。
  1. 诗歌影响
  • 后世评价:陶渊明的这首《拟古十首·其七》因其深刻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影响了后来的文人,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被后世无数次引用和解读。

《拟古十首·其七》不仅是陶渊明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感受到陶渊明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