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渡口

春水三山渡,斜阳八字堤。
河淤树身短,沙截草痕齐。
地纳黄流大,天衔浚泽低。
故人不我见,愁思使人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山渡口》是金代赵秉文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边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人不见的惆怅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三山渡口》:

  1. 作者背景
  • 生平经历:赵秉文(1150—1217),字周臣,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省邯郸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出生于金朝初期,历经五朝,历任礼部尚书等职,其一生好学不懈,作品丰富。
  • 文学成就:赵秉文在诗歌方面造诣颇深,有《资暇录》、《滏水集》等著作传世,其中《三山渡口》是其代表作之一。
  1. 诗词原文
  • 全文:《三山渡口》全文如下:“春水三山渡,斜阳八字堤。河淤树身短,沙截草痕齐。地纳黄流大,天衔浚泽低。故人不我见,愁思使人迷。”诗中通过自然景观与人物心境的结合,展现了一幅动人的江南水乡图卷。
  1. 艺术特色与影响
  • 艺术手法:赵秉文擅长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情感,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使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 历史意义:《三山渡口》不仅是赵秉文个人情感的抒发,也代表了金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通过对这一经典作品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文学价值。
  1. 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赵秉文生活于金朝末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但他仍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文人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地理位置:三山矶位于长江之滨,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有“金陵第一名胜”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现代解读与文化价值
  • 现代视角: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通过文学作品来寻找共鸣和慰藉。通过对《三山渡口》这样的经典之作的研究和赏析,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这对于现代人的情感教育和美学修养具有积极意义。
  • 文化传承:赵秉文的《三山渡口》不仅是文学上的成就,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赵秉文的《三山渡口》不仅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金代以及更广泛历史时期中国文人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赏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它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