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城下

月晕晓围城,风高夜斫营。
角声寒水动,弓势断鸿惊。
利镞穿吴甲,长戈断楚缨。
回看经战处,惨淡暮烟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庐州城下》是金代诗人赵秉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感悟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与注释:《庐州城下》全诗如下:
    月晕晓围城,风高夜斫营。角声寒水动,弓势断鸿惊。利镞穿吴甲,长戈断楚缨。回看经战处,惨淡暮烟生。
  2. 诗歌内容解析
  • 月晕晓围城:描绘了清晨时分,月亮的光环围绕在城墙之上的景象。这里的“月晕”象征着战争的紧张氛围还未彻底解除,而“晓围城”则暗示着战事可能尚未结束。
  • 风高夜斫营:描写了夜晚,狂风呼啸中士兵们仍在砍伐营房,准备战斗的情景。这里的“风高”加强了紧张气氛,而“斫营”则表明战争的准备已经就绪。
  • 角声寒水动:通过声音和寒冷的河水来表现战场的残酷。角声的响起和寒水的波动,都是战争给周围环境带来的直接影响。
  • 弓势断鸿惊:描述弓箭射出时,连飞翔的大雁都被惊动,反映了箭矢的力量巨大。
  • 利镞穿吴甲:指出利箭穿透了吴国士兵的铠甲,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 长戈断楚缨:描绘长戈直入楚国士兵的头冠,进一步凸显了战争的激烈。
  • 回看经战处,惨淡暮烟生:诗人回首曾经激战的地方,暮色中的烟雾更加浓重,增添了一种悲伤和沉重的氛围。
  1. 艺术手法与风格
  • 五言律诗格式: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遵循平仄韵律的规则。这种古典诗歌形式有助于展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深度。
  • 象征与比喻运用:诗人通过自然景物(如月亮、风、水、角声)来象征战争的影响,以及利用“断鸿”、“寒水”等词汇来加强诗歌的画面感和情感表达。
  • 语言简练有力: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个句子都精炼有力,通过简短的词语传达出深刻的意境和情感,体现了金代诗歌的语言特色。
  1. 历史背景与意义
  • 《庐州城下》创作于金朝末年,这一时期的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赵秉文作为一位金朝的诗人,他的诗歌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人情感。这首诗不仅是对战争场面的描绘,也是对人民遭受战乱痛苦的同情。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庐州城下》以其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赵秉文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金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苦难。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人提供了研究金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庐州城下》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作品,它是一幅充满历史痕迹和社会现实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战争文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