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正之寄远二首 其二

钟鼎功名自有时,如公才力不嫌迟。
且寻彭泽篱边菊,莫赋玄都观里诗。
昼寝执经童子问,春游赍印吏人随。
悬知山县无公事,好续琴高第二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王正之寄远二首·其二》是金代诗人赵秉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

《和王正之寄远二首·其二》的原文如下:

人生会合少知音,一榻高悬肯重寻。
后日相逢应老大,何时一笑共登临。
三年京国尘埃梦,千里故人离别心。
想见诗来愁擘纸,倚栏清快北风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聚散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诗中“人生会合少知音”一句,揭示了人与人之间难得一见,相聚更是难能可贵的现实。而“一榻高悬肯重寻”则描绘了即使重逢,也难以再度找到共同的话题或乐趣,暗示了人们因忙碌生活而渐行渐远的现实。“后日相逢应老大”,表达了对朋友可能变老的担忧,同时反观自己对友谊的回忆与怀念。“何时一笑共登临”寄托了对友情的美好期待,希望在未来有更多机会一起欢笑并攀登高峰。

诗中还涉及了作者对过去在北京(即京城)的生活的回忆,“三年京国尘埃梦”,“千里故人离别心”,反映了他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以及因分离而产生的哀愁。这种哀愁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深层次地是对时代变迁下人际关系变迁的一种反思。

“想见诗来愁擘纸,倚栏清快北风襟”两句,通过想象朋友寄来的诗篇,引发了自己对诗意的忧愁,进而在倚栏欣赏北风时感受到了一种清快的心情。这反映了诗人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闷和忧愁时,依然能够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寻找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以自慰。

《和王正之寄远二首·其二》不仅展示了赵秉文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于友谊和人生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赵秉文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