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渊明拟古九首 其九

青青一本兰,俟时吾将采。
不采庸何伤,香色终不改。
太阳颓西泛,明月生东海。
日月如飞梭,荣华不相待。
寄言纫佩子,无贻后时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渊明拟古九首 其九》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创作于宋武帝刘裕代晋之后。这首诗主要抒写对易代之际世事之多变、交情之不终的感慨。具体分析如下:

  1. 历史背景
  • 诗歌创作于宋武帝刘裕代晋之后,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政权频繁更迭。
  • 诗人身处这个时代,感受到了世事的多变和人情的冷暖。
  1. 诗歌内容
  •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种桑于长江边,为期已是三年,似可望有所收获了。
  •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表示原本茂盛的枝条突然被改变。
  •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表示树的枝叶被摧毁,根株随海流漂走。
  •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春天的蚕没有食物,冬天的衣料需要谁来准备呢?。
  •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本来不种植在高原上,现在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1. 政治寓意
  • 这首诗具有明显的政治寓意,诗人以桑喻晋,言晋恭帝为刘裕所立,犹如”种桑长江边”,植根不固,依非其人,最终是山河改变,自取灭亡。
  1. 艺术手法
  • 使用比兴手法寄托故国之思,如“种桑长江边”暗喻恭帝为刘裕所立,最终是山河改变,自取灭亡。
  • 运用简洁的叙事方式,如“第一首的简洁叙事方式、第二首的一问一答、第三首的以气象作兴比及物候作比”。

《和渊明拟古九首 其九》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和对友情无常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深沉的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