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孔林一首

鲁国遗踪堕渺茫,独馀林庙压城荒。
梅梁分曙霞栖影,松牖回春月驻光。
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
不须更问传家远,泰岱参天汶泗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孔林一首》是明代诗人欧大任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孔林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孔子及其文化的深深敬仰与缅怀。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诗词原文
鲁国遗踪堕渺茫,独馀林庙压城荒。  
梅梁分曙霞栖影,松牖回春月驻光。  
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  
不须更问传家远,泰岱参天汶泗长。  
  1. 诗歌内容概述:此诗通过对孔林的描绘,展现了对孔子及其文化的深深敬仰与缅怀。首联“鲁国遗踪堕渺茫,独馀林庙压城荒”直接点明了孔林的历史地位和现状,暗示了孔子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力。颔联“梅梁分曙霞栖影,松牖回春月驻光”进一步用自然景象来衬托孔林的幽静和美丽,以及孔子文化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颈联“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达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敬慕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长久传承。尾联“不须更问传家远,泰岱参天汶泗长”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传承,强调了孔子思想的影响力和持久性。
  2. 艺术手法:此诗采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例如,“梅梁分曙霞栖影”中的“梅梁”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而“曙霞栖影”则形象地表达了孔林在晨曦中的美丽景象。此外,整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3.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展示了孔子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 历史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那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为这首诗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各种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孔子及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还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