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遗踪堕渺茫,独馀林庙压城荒。
梅梁分曙霞栖影,松牖回春月驻光。
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
不须更问传家远,泰岱参天汶泗长。
【注释】
谒:拜谒,指游历;鲁国遗踪:指孔林,孔子的墓地在山东曲阜县。
独馀:只有。
梅梁:即“梅花”二字。
松牖:松树做的窗户。牖,窗子,也作“牖间”、“牖户”。
断碑:残破的石碑,多刻有古代名人的诗文。
参天:参差高耸。
汶泗:汶河和泗河。汶河,发源于泰山南麓,东流入海;泗河,发源于山东泗水县北,流至济宁市注入淮河。这里指兖州地区。
【赏析】
此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全诗以景物描写为线索,通过咏史抒怀来抒发作者对孔林的感情,表达了对先贤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历史的敬仰之意。
“鲁国遗踪堕渺茫,独馀林庙压城荒”,首句点出了诗人来到孔林的目的,即游览孔林,缅怀先贤,同时暗示了孔林的荒凉与历史遗迹的沧桑。孔林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墓地,历史上有许多名臣显贵曾到此祭扫,孔林因此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然而,如今孔林已变得荒芜凄凉,昔日的辉煌不再。诗人站在这片废墟上,心中难免涌起一股悲凉之感,但同时也激发了他内心的敬仰之情。
“梅梁分曙霞栖影,松牖回春月驻光”,第二句进一步描绘了孔林的景象。诗人看到梅花枝头分出的嫩芽,如同晨曦中的一缕曙光一样,显得生机勃勃;而松树则在春天里散发出阵阵清香,仿佛月光般洒满了整个房间。这些自然景象给孔林增添了几分生气,也让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的韵律和节奏。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第三句和第四句则分别提到了两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周武王和汉代的文人墨客。诗人感叹道:那些古老的树木见证了周朝的风雨岁月,而断碑上仍保留着汉代文人的笔迹和才华。这些历史痕迹让孔林更加充满传奇色彩,也更让人感到它的历史底蕴之深厚。
“不须更问传家远,泰岱参天汶泗长”,最后一句则是诗人的总结和感慨。他并不需要再去探寻家族传承的源头,因为孔林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这里的“传家远”指的是家族的传承久远,而“泰岱参天汶泗长”则是指泰山与汶河、泗水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各自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孔林的独特魅力,让它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