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皋风日美,芳草不胜春。
欲采纫为佩,惭非楚荩臣。
画兰
介绍
《画兰》是一篇描绘画家创作过程和内心世界的作品。该作品通过描写一位画家在画兰的过程中,对兰花的观察、感悟以及与兰花之间产生的情感交流,展示了画家对于生命、自然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文章以画家的视角展开,描述了他如何从对兰花的初次发现开始,逐渐深入地理解了兰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在这个过程中,画家不仅对兰花的形态、颜色、纹理等有了深入的了解,还通过观察兰花的生长环境、与其他植物的关系等,领悟到了生命的奥秘和自然的规律。
文章中也描绘了画家在画兰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随着他对兰花的深入了解,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兰花的敬畏、赞美和感慨。他感受到了兰花的生命力量和坚韧精神,同时也思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真谛等问题。这些情感体验使得画家的创作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
文章通过对画家的描绘,传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艺术的追求的主题。它鼓励人们去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通过画家的视角,读者可以了解到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方式和生活态度,从而获得启示和感悟。
相关推荐
【注释】 湘皋:湘水岸,即湘江边的山。 芳草胜春:春天的花草比春天更加美丽。胜,超过。 纫:缝纫,这里指采下。 楚荩臣:指忠诚报国的楚国人张巡,字南史,南阳南阳人。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正月,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逃往西蜀,张巡在睢阳坚守。后因力屈投降,被俘至洛阳,为贼所杀,谥忠节。 【赏析】 《画兰》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以咏物抒怀的方式,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忧之情。全诗四句
“萋萋芳草空无数,惆怅王孙去不归。何似幽兰纫作佩,也胜游子芰荷衣”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鶗鴂创作的《画兰》之一。诗中描绘了萋萋芳草与远行王孙的景象,借由芳草的茂盛和王孙的离去,引发读者对时光流转、人生别离的深刻思考,同时借助幽兰和游子之衣来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向往。 诗句首先通过“萋萋芳草空无数,惆怅王孙去不归”描写了一幅春日里芳草繁盛而主人公却无法归来的画面
【诗句注释】 1. 画兰:指以墨线勾勒的兰花,即写生或工笔画。 2. 深林绿艳恐消歇:形容兰花色彩鲜艳,犹如深林中盛开的花朵。 3. 膏沐容:指涂脂抹粉,打扮自己以求得美色。 4. 忽然见一丛崖石上,动摇浑似泛光风:意谓在岩石上突然发现了一株兰花,仿佛它摇曳着花枝,好像风中飘动的灯光。 【译文】 在深林里,那些颜色鲜艳的兰花恐怕要消失殆尽了,所以它才借由人间的化妆,让自己显得美丽。然而,突然之间
【注释】 吴刚:指月中的桂树。 斫断云根石:砍断了天边的云根石(即云梯,传说中仙人用斧子削去天门上的云梯,以便升仙)。 珊瑚高百尺:比喻美人的身材高耸入云。 霹雳一声山鬼泣:形容山间雷声大作。 赏析: 《画兰》是一首咏物诗。全诗通过描绘“画兰”的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以及美好事物的创造者——人的赞美之情。 首句“吴刚斫断云根石”,是说吴刚神力惊人,竟能砍断天边的云根石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解答时,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如“舶趠”“抔土”“紫莛”“攒翠凤”“绿绶萦青虬”等。另外,要结合注释及全诗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此诗是诗人在泉州任上所写的一首咏物诗。首联写画兰之难:船行至东吴一带,见风势正猛,于是将船头转向东南驶去。颔联写画兰之妙:移取一抔黄土
【注释】画:描绘。兰:兰花,一种香草。强主张:强行主张。消受:承受。 【赏析】此诗作于作者与友人李商隐的离别之际,是一首抒写离愁别绪的小诗。首句“懊恨幽兰强主张”,言兰花自己要开放,却不顾我的意愿,强行开放,使我十分懊恼。这一句,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和对友人不依从自己意愿的不满情绪。次句“开花不与我商量”进一步表明兰花是自行其是,不与诗人商量。第三句紧承上句,写兰花虽然开放了
【注释】 (1)画兰:题画诗。 (2)醉抹醒涂:意谓画时醉醺醺,醒后又涂抹。 (3)掇精神:形容花枝婀娜多姿。 (4)湘兰:即湘妃竹,一种生长在湖南的竹子。 (5)闲题:随意题写。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自题自己的画作《湘兰》。此诗以湘妃竹为题,借咏物而抒写怀抱。全诗一气呵成,意境优美。首句“醉抹醒涂总是春”,言画家作画时醉意满怀,挥毫泼墨,画得十分酣畅,其作品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解析】 此诗写诗人在湘潭观赏秋雨后,闻到竹石荆兰清香,想起楚臣屈原的悲愤,从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而写下的。全诗四句,一韵到底,前两句是说诗人看到竹子、石头、兰花,想到它们都与自己一样遭受不幸;第三句是说诗人想到楚地的贤臣屈原,他的遭遇更惨;最后一句是说诗人想到自己在长沙被诬陷的事情,不禁感慨万千,心有戚戚焉。 【答案】 谁将水墨写横披 竹石荆兰也自宜。 记得湘潭秋雨后 清香犹带楚臣悲
【注释】 起坐:起身。弹:弹奏琴。难将:难以表达。意:心意。公子:指有才德的男子。美人心:美女的心意。 【赏析】 此诗是诗人自作的一首七绝,以兰花自比,借物喻人。首二句写自己因风而动,即兴弹奏一曲琴曲;三、四句说自己无法把琴曲中的深情厚意传达给心爱的姑娘。全诗语言朴实自然,不事雕琢,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画兰》。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逐句释义: 1. 九畹风来春昼长,深林馥馥闻幽香。 - 诗句描绘的是一幅春天的景象,九个畹(古代田地面积单位)的风在春天吹拂,使得整个大地都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而美好。同时,深林中弥漫着浓郁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 2. 紫蕤数茎叶剑绿,耻与百卉争妍妆。 - 这几句诗描述了兰花的叶子翠绿挺拔,犹如利剑般直插云霄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1. 浥露呈秋色: 湿地上的露水映照出秋天的色彩。这里的“浥”,意为沾湿;“露”,指地上的水分凝结;“呈”是显示的意思;“秋色”则描绘了秋季特有的色彩和气氛。整句诗描绘了一幅清晨露水洒在植物上的情景,露水的清新和秋天的成熟相互映衬。 2. 含风动国香: 微风吹过时,空气中弥漫着兰花的香气。这里的“含”表示包含或蕴含,“风”指微风
【注释】 层岩:岩石层叠。幽芳:指兰花,亦指幽静的芬芳气息。孤根:单独生长的根,此处指兰。掩丛棘:掩盖在荆棘之中。何来:哪里来的?独嗅人:自嗅自赏。不藉薰风力:不需要依靠香风的力量。藉,依靠。 【赏析】 此诗为咏物诗,以兰花比德性高洁的人。诗人借兰花的生长环境及特点,赞美了其清雅、坚贞的品性。 首句“层岩值幽芳”,描绘了兰花生长的环境——层叠的岩石之上生长着幽香的兰花,既显示了兰花的傲骨
【解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首句“佳人”指兰花,用典;次句“翠罗为带玉为肌”写兰花的外形,以美人喻花,突出了兰花清雅高洁的特点;三句“独怜错杂萧萧草”描写兰与杂草共生的情景,突出了兰花不畏恶劣环境的生命力;末句“一段幽香只自知”抒发诗人对兰花独特品质的赞美之情。 【答案】 译文:美丽的女子在空寂的山谷中独自绽放,她那翠绿的衣带和白玉般的肌肤相映成趣。我独爱那错落有致的草丛中
注释: 画兰:描绘兰花的美态,以表达对远方夫君的思念之情。 湘灵:湘江女神,此处代指女子。 结芳馨:指兰花散发出的香气。 含思望遥浦:心中充满思念,眺望着远方的江浦。 夫君殊未来:夫君还没有回来。 夫君:丈夫,此处指所思念的丈夫。 殊未:没有。 兰佩:佩戴在手腕上的兰花饰品。 徒容与:徒然地欣赏。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远方夫君的诗。女子画了一幅兰花图,寄托着她对夫君的深情。然而
注释:这朵花就是幽贞的第一朵花,它并不比桃李差,只是比它更美丽。采香的人也许可以经过这朵花的路,更写一片春山来遮挡。 赏析:此诗是作者赞美兰花的诗作。首句“此是幽贞第一花”以花喻人,突出了诗人对兰的高洁品格的赞美之情。后两句则从实际出发,描绘了幽贞之花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意义
诗句: - 画兰(诗名) - 不求似(意即不刻意模仿,不拘泥于形式) - 不似亦非兰(意指虽非真兰,但具有兰花的精神品质) - 似与不似间(比喻真实与模仿之间的区别) - 素心千古寒(意指纯洁的心志历经千年仍显清冷) 译文: 不求画得与真兰相像,也不追求完全模仿。在真实和模仿之间,我保持一颗纯净无私的心,即使经历了千年岁月依然保持着那份清冷。 注释: - 画兰:此诗以画兰为题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的“赏析”,然后结合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具体来看,首联“穷巷多荆棘,麒麟久不游”意思是:在偏僻的小巷子里到处都是荆棘,久违了的麒麟也不愿再游赏。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苦无依,同时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之情。颔联“美人几荣辱,风雨动凄愁”意思是:美人经历着几次荣辱,却总是在风雨交加中感到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