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却玄关窍,其他总不真。
无为终蹭蹬,有作枉劳辛!
双赠程洁庵十六首
介绍
《双赠程洁庵十六首》是元代诗人李道纯的作品之一。
《双赠程洁庵十六首》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价值,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受到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
注释: 除去心门,其他一切皆为假。 无为最终仍受困顿,有作为却白白辛苦! 赏析: 这是一首赠人诗。诗人以自己坎坷的仕宦生涯和程洁庵的境遇相对比,劝勉程洁庵应安贫守拙,不必过于执着于仕途,而要懂得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双赠程洁庵十六首(其十六)》 存诚终入圣,致敬便通玄。 动静了无碍,逍遥乐自然。 注释 1. 性定离交坎:性指的是人的本性,定代表稳定,离交坎指脱离争斗和冲突。这里表达的是一个人如果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就能够远离争斗与冲突。 2. 心澄木并金:澄是清澈的意思,木表示树木,比喻正直;金则象征金属般坚硬的品质。这两句诗表明只有内心如水般清澈,才能像树木和金属一样坚强正直。 3. 四般归一处
肝肺非龙虎,心肾岂坎离。 性情还混合,乌兔自交持。 注释:人的肝和肺并不是龙虎,心和肾也不是坎离。人的本性是复杂而矛盾的,既有理智也有情感,就像日月交替一样自然。人的身体中,肝脏和肺部共同承担着解毒和呼吸的功能,而心脏和肾脏则共同负责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排泄废物。人的本性是复杂的,既有理智也有情感,就像昼夜交替一样自然。 赏析: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活动的特点
双赠程洁庵十六首 意要常中守,心休向外迷。 洁庵常定一,胎就养婴儿。 注释:心意要保持平常,不要追求外界的事物而迷失方向;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就像一颗恒常不变的恒星一般。在修行的初期阶段,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随着修行的深入,我们会逐渐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像是一颗永恒的恒星,不会受到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
注释:牛郎织女在银河上相遇,他们一见钟情,相互倾心,两情相悦。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牛郎织女相会的诗歌。诗中描绘了他们在银河之上相逢的场景,表现了他们一见钟情、相互倾心、两情相悦的情景。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赏析】 程洁庵,即程孟阳,字洁庵,号月波,明末清初文学家、诗人,与吴伟业、钱谦益齐名。此诗为《双赠程洁庵十六首》之一,共四首,每首都写景抒情,以景衬情,借景传意,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海底生红焰——红焰:红色火焰。在海洋深处燃烧的红色火焰。 山头起白波——白波:白色的波浪。从山顶上涌现出来的美丽景色。 洁庵欢乐处,时听木人歌——木人:木偶。欢乐之处,不时听到木偶在唱歌。 注释
【注释】 双赠程洁庵十六首:指程德全,字清远,号洁庵。明末清初诗人。 鼎立悬胎鼎:指鼎炉,古代炼丹用的工具,用来烧火的鼎。 太一炉:道教用语,传说是太上老君(即老子)的炼丹炉,也泛指炼丹炉。 生药处:指炼丹用的药材。 下工夫:指炼制药物的过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炼丹的过程。诗中“鼎”指的是古代炼丹用的鼎炉,“太一炉”则是道教中的炼丹炉,两者皆代表炼丹之具。炼丹过程复杂,需要先在鼎中放置药材
【解析】 此诗是一首赠别诗。“顷刻”意为“片刻”,“须更有入无”意为“必须进入更深一层”。全诗共十六句,每两句为一韵,押平声韵。 注释: 顷刻:片刻 虚通实:虚幻与现实交融 入无:深入 洁庵:程洁庵 工成:完成 夜明珠:指珍贵的珠宝 赏析: 这是一首以赠别为主题的七绝。诗人在离别之际对程洁庵的深情厚谊,通过这十六首赠别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用“顷刻”二字来概括与程洁庵的交往,表现了时间短暂
诗句:无药休轻举,生铅急下工。 译文:不要轻视修行,要认真对待修行。 注释:本诗表达了对修行的认真态度,强调修行过程中的谨慎和努力。 赏析: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修行理念,提醒读者在修行的道路上要脚踏实地,不可轻率行事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共四句。前两句为首句,以“二物情合”起头,用“三关”点题,以“云起处”作结,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洁庵红艳的景象。后两句为次句和第三句,以“性天”点明主题,用“云起处”作结,与前两句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注释: 1. 二物情交合:指诗人与洁庵之间的情感交融。二物,指诗人和洁庵。情交合,指情感交融。 2. 三关路透通
说破无为趣,玄关奥且深。 欲求天上宝,先觅水中金。 此句出自元代著名道士李道纯的《双赠程洁庵十六首》之第16章。诗中描绘了追求高远理想与现实行动之间的关系,即通过实际的努力和修炼,才能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说破”意味着明确表述或阐释,表明诗人在此处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并实践道家思想,才能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高境。"无为趣"则是指道家追求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理念
【注释】 双赠程洁庵十六首:程洁庵,即程敏政,字端明。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此诗为诗人在程敏政赴任江西布政使时作的送别诗。灵地:佛门圣地。无纤翳:没有一点尘世的污垢。洁庵:指程敏政。无点尘:没有一点世俗的痕迹。琼蟾:月色洁白如霜的美玉。皎皎:明亮的样子。光透天:月光照耀得十分明亮。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佛门圣地无尘无垢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祝愿之情。
《双赠程洁庵十六首》解析 《双赠程洁庵十六首》是元代诗人李道纯创作的一组诗,共包括十六首,每首均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在分析这组诗之前,让我们首先对每句诗进行逐一解读: 一二三四五,东西南北中。五行攒一处,只是靠金公。 1. 第一首:“一二三四五”:这里的“一二三四五”可能指的是宇宙或自然现象的五个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些元素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双赠程洁庵十六首”是元代诗人李道纯所作的一组诗歌,共十六首,每首都蕴含着深奥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得一万事毕:此句表达了获得一种智慧或领悟后,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一切烦恼都随之消散的意境。这里的“得一”指的是领悟或理解,而“万事毕”则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有了答案或解决。整句诗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即通过领悟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2. 一居何所安
在探讨这首诗之前,首先明确《双赠程洁庵十六首》是元代诗人李道纯的作品。此诗以玄学为背景,通过“先天”等概念展开,旨在表达对至高无上真理的向往与追求。接下来,将逐一解释诗句并赏析其深层含义: 1. 罔象先天地: - “罔象”在此可能指一种超自然的存在或力量,暗示着某种超越常人理解的存在。 - “先天地”表明这种存在或力量不仅存在于宇宙之中,甚至先于宇宙本身。 2. 无形混沌先: -
注释: - 双赠:这里指两次赠送,通常指诗歌、信函等的两篇或两部作品。 - 程洁庵:即程颢,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与张载并称“二程”,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 存诚:保持内心的真诚。 - 终入圣:最终达到圣人的境界。 - 致敬:表示敬意。 - 便通玄:就能通达至高无上的道。 - 动静:指事物的运动和静态。 - 了无碍:没有任何障碍。 - 逍遥:形容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状态。 -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