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拟苏武

棠棣本同根,芳葩亦相联。
谁谓忽远役,怀抱无由宣。
况我骨肉亲,与子枝叶连。
昔为双飞凫,今为孤飞鸢。
徘徊复彷徨,感激涕泗涟。
道路阻且远,四海霏尘烟。
鹡鸰恐失群,绕树何翩翩。
我有一斗酒,可以同笑言。
去去从此辞,努力云中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居拟苏武四首·结发为新婚》是宋代诗人汪元量的作品。下面将进行深入探讨这首作品的相关内容: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南宋末年的词人、诗人,其生平经历颇为坎坷,曾在宋室南渡时期担任过多个官职,最终因反对元朝而被流放至海南岛。他的诗词中常流露出对亡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 文学成就:汪元量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其词作风格悲壮苍凉,尤以爱国诗最为人们所传颂。他的诗词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忧虑。
  1. 原文与译文
  • 汪元量的《居拟苏武四首·结发为新婚》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和怀古之情的作品。其中,“棠棣本同根,芳葩亦相联。谁谓忽远役,怀抱无由宣”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家族亲情的珍视以及面对国家危难时的无力感。
  • 诗句中的“骨肉亲,与子枝叶连”则展现了诗人与苏武之间深厚的情谊。而“昔为双飞凫,今为孤飞鸢”则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了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悲剧。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汪元量的诗词中蕴含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对苏武的缅怀,他寄托了对逝去时代的追忆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感慨。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借古喻今的手法,通过苏武的故事反映出诗人自身的心路历程和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同时,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深度。
  1. 写作背景
  • 此诗创作于宋朝南渡之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势日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汪元量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个人情感的复杂性。
  • 诗中“结发为新婚”可能指的是诗人与妻子的初次结合,也可能象征着他对爱情的坚守。然而在国家兴亡的背景下,这种情感显得尤为脆弱和无力。
  1. 历史影响
  • 《居拟苏武四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体现了汪元量个人的文学成就,也是研究南宋末期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 这首诗因其深刻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世多次引用和传颂,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文化价值
  • 在中华文化中,苏武的忠贞不渝和高洁品格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汪元量的诗歌中对苏武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个人情感,也传递了对高尚品德的尊崇。
  • 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汪元量的创作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激发了后人对于民族精神的追求和发扬。

汪元量的《居拟苏武四首·结发为新婚》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幅展现历史沧桑和文化传承的画卷。这首诗通过对苏武故事的再现,传达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深沉思考,以及对历史变革中个人命运的感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