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午中衰乱人纪,诸藩搆隙兵戈里。
江左名贤各有图,先生抱朴徵不起。
先生好学得异书,九丹妙得玄中理。
紫髯绿发丰姿秀,萧然自是烟霞士。
当时入洛不论功,荣利弃之如敝屣。
求丹愿作勾漏令,便挈全家度交趾。
南行适逢邓广州,一留罗浮遂终此。
坛上时看药灶光,井中犹是丹砂水。
暂将劲翮戢鹪鴳,蹑景追风岂能已。
先生丹成骨已仙,独见文章在青史。
龙眠居士真好奇,貌作新图宛相似。
先生自骑黄鹿行,僮仆提携子侄倚。
药瓢茶磨家具足,前驱牛骡后厖豕。
乃知粉墨幻人化,干淡点缀无不美。
今日玉堂雪初霁,展卷令我心神喜。
特为题诗继后尘,再拜高风仰千祀。
题葛仙翁移家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葛仙翁移家图》是一首元代诗人陈基创作的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末明初,反映了元代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对现实不满及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元朝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因此选择隐逸山林,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安宁。陈基作为黄弟子,因直言进谏被顺帝并后所获罪,遂引避归乡。他的这首诗便是在远离世俗纷扰的环境中,对葛仙翁隐退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赞美。
- 主题思想:诗中描绘了葛仙翁的隐居生活,以青山为伴,炼丹养性,超然物外。通过“问君拔宅向何山”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即追求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隐居生活方式。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不屑一顾,以及即使面临亲情友情的牵绊,也能保持高洁人格的决心。
- 艺术表现:在艺术表现上,陈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来展现葛仙翁的隐居生活。诗句中的“或以丹砂到勾漏,或为家累遭驱驰”,通过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人生的多样性以及葛仙翁选择隐逸的坚定意志。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自身的心境变化。从最初的直言进谏到因故引避归乡,再到羡慕葛仙翁的归隐生活,诗歌贯穿了诗人的心路历程。
- 文化价值:《题葛仙翁移家图》不仅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歌,更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尤其是文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同时,诗歌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观也给予后人诸多启示,鼓励人们在面对复杂世界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人格。
《题葛仙翁移家图》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