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行人惜翠条,而今飞絮满河桥。
一分流水萍初碎,百尺春风雪未消。
微扑妆楼啼半面,乍黏舞席折纤腰。
沾泥更傍谁家砌,帘户新声紫燕娇。
杨花二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杨花二首》是宋代诗人陈渊的作品,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 作者简介:宋南剑州沙县人,字知默,世称默堂先生。初名渐,字几叟。早年从学二程,后师杨时。高宗绍兴五年,以廖刚等言,充枢密院编修官。七年以胡安国荐,赐进士出身。九年除监察御史,寻迁右正言,入对论恩惠太滥。言秦桧亲党郑亿年有从贼之丑,为桧所恶。主管台州崇道观。
- 诗歌原文:
出处陶潜宅,兴亡炀帝堤。
窗扉容点缀,原野自高低。
地迥栖难稳,风高去易迷。
颠忙能几日,萍满水东西。
- 诗歌解读:在这首诗中,陈渊借咏杨花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观念。他通过杨花飘荡无依无靠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独立人格的坚持。诗中杨花随风而动、随处漂泊的特性,被用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漂泊,强调了个人独立性的重要性。
-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巧妙的用词和意象的选择上。如“窗扉容点缀”和“原野自高低”等句展现了杨花与自然景物的和谐共处,同时也暗喻了人生在社会中的微小和不显眼。此外,全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陈渊作为宋代文人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造诣。
- 社会影响:《杨花二首》以其深沉的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人生哲学,也为后世提供了一种观察和思考人生的独特视角。
陈渊的《杨花二首》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的诗作,更是一幅描绘生命旅程和社会现象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词的独特魅力,还可以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自我和追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