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曲 · 四皓屏

张良更姓记桥住。夜待旦遇个师父。一编书不为封留,字字咸阳膏雨。
借箸筹灭项兴刘,到底学神仙去。待商山西皓还山,再不恋人间险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鹦鹉曲·四皓屏》是元朝著名文学家冯子振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冯子振:元朝时期的文学家,其诗作风格独特,擅长以历史典故入诗,赋予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 时代背景: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文化上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多种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融合的特色。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张良更姓记桥住。夜待旦遇个师父。一编书不为封留,字字咸阳膏雨。借箸筹灭项兴刘,到底学神仙去。待商山西皓还山,再不恋人间险处。
  • 译文:张良改换姓名隐居于桥下居住。夜间等待天亮遇到一位师父。一卷书籍不为官位所留,每字都如同咸阳的甘露滋养心田。借助筷子谋划消灭项羽复兴刘汉天下,最终学成神仙离去。等待商周时期西迁到陕西的高山隐居,再也不留恋人间险境。
  1. 诗歌赏析
  • 理想追求:诗人通过描绘张良的故事,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 文化内涵:诗中的“咸阳膏雨”象征着滋润和教化,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
  • 政治寓意:通过对比张良的隐居和项氏的灭亡,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政治动荡的看法,以及对稳定社会秩序的渴望。
  1. 写作背景
  • 《鹦鹉曲·四皓屏》的创作背景与元朝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在元朝初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往往寄情山水,寻求内心的平和与超脱。冯子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咸阳膏雨”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歌意境深远。
  • 语言风格:冯子振的语言风格简练而不失文采,能够准确传达出诗句背后的情感和哲理。
  • 结构布局: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阅读的趣味性。
  1. 影响与评价
  • 历史地位: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鹦鹉曲·四皓屏》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后世影响:这首诗对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在创作中借鉴了冯子振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手法。
  • 研究价值:对于研究元代文化、历史以及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鹦鹉曲·四皓屏》不仅是元代诗歌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解读,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还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