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曲 · 兰亭手卷

兰亭不肯昭陵住。老逸少是献之父。过江来定武残碑,剥落刓烟剜雨。
纵新新茧纸临摹,乐事赏心俱去。永和年小草斜行,到野鹜家鸡窘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鹦鹉曲 · 兰亭手卷》是元代诗人冯子振的一首著名诗作。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一幅历史遗迹的画面,以及人与自然、艺术之间微妙的联系。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1. 作者背景
  • 冯子振:冯子振,字梦升,号东山逸史,元末明初著名文人,著有《东山诗集》,其中包含了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 作品时代:这首诗创作于元朝,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追求。
  1. 诗词原文
  • 兰亭不肯昭陵住:兰亭,即兰亭集序,是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此处用以象征高雅的艺术追求;昭陵,指的是昭陵,这里可能指代的是某个具体的地点,但具体指什么需要进一步查证。
  • 老逸少是献之父:这句话中,“老逸”和“少”可能指的是两位年长者和年轻者的关系,而“献”则可能是某位重要的人物。
  • 过江来定武残碑,剥落刓烟剜雨:过江来定武残碑,意指从江南地区来到定武地区的残破碑碣;剥落刓烟剜雨,形容这些石碑历经风雨侵蚀,显得破败不堪。
  • 纵新新茧纸临摹,乐事赏心俱去:虽然使用新近的蚕丝纸张进行临摹,但这种快乐和欣赏的心情也随之消散。
  1. 文化价值
  • 艺术与历史的结合:诗中通过对兰亭手卷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珍视。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在面对历史遗迹时的内心感受和思考。
  • 情感表达:冯子振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美和人文历史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1. 赏析与批评
  • 诗歌意象:诗中的意象丰富,如兰亭、残碑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画面。
  • 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 历史价值: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元代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鹦鹉曲 · 兰亭手卷》不仅是冯子振诗歌创作的佳作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历史遗迹以及文人情感世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深入理解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