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 赠珠帘秀

凭倚东风远映楼。流莺窥面燕低头。虾须瘦影纤纤织,龟背香纹细细浮。
红雾敛,彩云收。海霞为带月为钩。夜来卷尽西山雨,不着人间半点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鹧鸪天·赠珠帘秀》是元代词人冯子振创作的一首词。该作品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一位青楼女子的风姿与才情。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冯子振,字海粟,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他是元代著名的词人,同时也是散曲名家。
  • 冯子振自幼勤奋好学,大德二年(1298年)登进士及第,时年47岁,被朝廷重用。他在官场中历任多个要职,晚年归乡后致力于文学创作。
  1. 词作原文
  • 凭倚东风远映楼。流莺窥面燕低头。虾须瘦影纤纤织,龟背香纹细细浮。红雾敛,彩云收,海霞为带月为钩。夜来卷尽西山雨,不着人间半点愁。
  •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歌女珠帘秀的美丽形象,通过对她的外貌和服饰的具体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美。
  1. 艺术手法
  • 词人采用借物咏人的手法,通过具体物象来隐喻人物特征,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 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中人物的风姿与内心世界。
  1. 社会背景
  • 此词创作于元代,一个文化多元且相对开放的时代。当时的文人多有游历四方的经历,对各种文化形式都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 冯子振作为当时文坛的重要人物,其创作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政治环境。
  1. 文化影响
  • 《鹧鸪天·赠珠帘秀》因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后世研究元代诗词的重要文献资料。
  • 该词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被后人广泛传唱与研究。
  1. 个人感悟
  • 阅读《鹧鸪天·赠珠帘秀》,不仅能感受到冯子振的才华,还能从中领悟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 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解读,可以进一步思考个人对于美、艺术和生活的不同看法。

《鹧鸪天·赠珠帘秀》不仅是冯子振个人的文学成就,也是元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也反映了词人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