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扮老夫人上]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因病告殂。只生得个小女,小字莺莺,年一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因俺孩儿父丧未满,未得成合。又有个小妮子,是自幼伏侍孩儿的,唤做红娘。一个小厮儿,唤做欢郎。先夫弃世之后,老身与女孩儿扶柩至博陵安葬;因路途有阻,不能得去。来到河中府,将这灵柩寄在普救寺内。这寺是先夫相国修造的,乃则天娘娘香火院,况兼法本长老又是俺相公剃度的和尚;因此俺就这西厢下一座宅子安下。一壁写书附京师去,唤郑恒来相扶回博陵去。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则这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也呵!
[仙吕][赏花时]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榇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家,血泪洒杜鹃红。
今日暮春天气,好生困人,不免唤红娘出来分付他。红娘何在?[俫扮红见科][夫人云]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散心耍一回去来。[红云]谨依严命。[夫人下][红云]小姐有请。[正旦扮莺莺上][红云]夫人着俺和姐姐佛殿上闲耍一回去来。[旦唱]
[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并下]
西厢记 · 第一本 · 楔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是王实甫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古典戏剧作品。这部作品不仅以其深邃的文学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著称,还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而被后世广为研究和传颂。以下将具体介绍《西厢记·第一本·楔子》:
作者简介:《西厢记》由王实甫创作于元代初期,讲述了书生张珙与贵族小姐崔莺莺之间跨越阶层的爱情纠葛。作为剧中的第一本,“楔子”部分为全剧设定了背景和人物关系,通过老夫人这一角色,展现了莺莺一家的悲凉境遇,包括家族的衰落、父亲的去世、婚姻的未定以及母女二人在陌生之地的生活状态。
剧情概述:在《西厢记·第一本·楔子》中,通过老夫人的话语,观众可以感受到一个关于爱情、家庭与社会的多层次故事。从老夫人的视角,读者了解到莺莺的身世和她所经历的家庭变故,这些情节为之后莺莺与张珙之间的情感发展奠定了背景。
艺术特色:《西厢记·第一本·楔子》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紧凑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人物塑造。王实甫巧妙地利用对话和旁白,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紧张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张力。同时,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如“蒲郡东”、“萧寺中”,也加深了观众对剧情氛围的感受。
文化价值:除了作为一部艺术作品的价值,《西厢记·第一本·楔子》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婚姻观念,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个人自由恋爱的限制。同时,剧中的爱情悲剧也触及了人性、命运和社会制度的复杂关系,引发了人们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作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瑰宝,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面貌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