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亩绿茸茸,平田接回坞。
桥下流水声,龙湫昨夜雨。
怀入山来所栖伏林谷三百里中小有丘壑辄畅然欣感各述以小诗得二十九首
介绍
。
《怀入山》是清代诗人郑燮的组诗,共29首,每首四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在山中游历时所见之景物和感受;第二部分则抒发了自己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以及由此引发出的人生哲理。
作品主要描绘了山中的美景:清泉流淌、鸟鸣声声、竹林掩映、溪水潺潺,这些都让作者感到心旷神怡。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自己在大自然中游历的喜悦和感慨,并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人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整首诗以山为背景,通过描绘山中的美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篇写景之作,更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这首作品充分体现了郑燮作为一位诗人、画家的独特风格和他的深厚
相关推荐
注释:稻谷生长得绿油油的,平田与山坞相接。桥下的流水声,如同龙王昨晚下了一场雨。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宁静、和谐、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色。首句“稻亩绿茸茸”,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稻田的绿色景象,形象地展现了稻田的翠绿和茂盛。次句“平田接回坞”,进一步描绘了稻田与山坞之间的紧密联系,使画面更加生动。第三句“桥下流水声,龙湫昨夜雨”,通过对声音的描绘
【注释】 入山来:指从山林里归来。所栖伏:栖息的地方。林谷:山中树林和山谷。三百里中:指山林方圆三百里之广。小:微小。丘壑:山间沟壑。辄(zé):就。畅然欣感:高兴得痛快淋漓,感慨满怀。 【译文】 飞鸟在岭上翱翔,渐与山巅齐平。凝视着那悬崖绝壁的景致,它又转到了西边碧潭边。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山中幽深清静的景象图,抒发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诗人在归隐山林后,常常感到心旷神怡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应先读懂原诗,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注释等,从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苔冷千年绿”,苔藓生长了千年,依然保持着绿色的生机与活力;“春寒一片云”,春天的寒冷如同一片云彩笼罩着大地。这两句写苔藓和春天寒冷的气氛,表现苔藓在春寒中依旧生机勃勃的景象。“回襟避疏雨”,诗人把衣襟回转过来遮挡雨水,避免被风吹得淋湿。“人语不相闻”
注释: 旧梦已经不再延续,但无如新的梦境被惊扰。 溪中的云气沾湿了竹梢尾端,滴答滴答地经过三更。 译文: 旧梦已不再延续,却无法避免新梦被惊醒。 溪中的云气沾湿了竹梢尾端,滴答滴答地经过三更。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首句“旧梦巳不续”描绘了过去的梦想已经无法继续,暗示着作者的失落和无奈。第二句“无如新梦惊”,则表达了对新梦想的追求和期待
【注释】怀入山来:即自述。林谷:指山林。丘壑:指山间水边的自然景致。辄:就,立刻。畅然:心情舒畅愉快的样子。感:感动。各述:各自写诗。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隐居后在山林间游赏的体会和感慨。首两句描写自己隐居的地方——山林。“西峰亘铜梁”,意思是说西边的山峰高耸,直贯云天;“北岭矗荆紫”,意思是说北面的山岭高峻挺拔,如同插在地上的荆紫一样。这两句是说,自己的隐居之处,有巍峨的山峰,也有挺拔的山岭
译文: 落叶断绝了去路,我随意地披散着稀疏的茅草。 龙王之气震动着高树,空荡的山潭没有猿猴和飞鸟。 注释: 1. 落叶绝行踪:形容作者隐居山林,远离尘嚣。 2. 乔木:高大的树木,这里指龙王之气震动的高大树木。 3. 空潭无猿鸟:指深山中的空旷水潭,没有猿猴、飞鸟栖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山林图景。诗人以落叶绝行踪为引子,表达了他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然后
注释:头戴棕叶的斗笠溅起水花,回头望去却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我徘徊不定地站在山前,看着斜阳从高高的树上缓缓落下。 赏析:首句“棕笠溅飞珠”,以“棕”代“笠”,“棕”指深棕色。用“溅飞珠”形容雨点打在头上,犹如一颗颗明珠。次句“回头不知处”,是说雨中行走,视线模糊,看不清来路,也辨不清去向,只好“回首遥看”,但“回首遥看”却仍然无法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只好继续向前。三、四两句写诗人在雨中漫步
【注】阴光:指山间阳光。浮:映照。长:长如。水生:像春水一样涌动。僧归:僧人归来。夕磬:傍晚打钟。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后所作,表达了作者的隐逸思想及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 第一句“阴光浮石壁”,描写了山间幽静、神秘的景色。阳光从山间照射下来,照亮了山壁。第二句“长如春水生”,形容山间的溪流在阳光的映照下,如同春天的水一般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第三、四句“僧归夕磬后,回首见西清”
【注释】 “小有丘壑”,意思是小而有点山丘,有点沟壑。 “辄畅然欣感”:即兴感到欣喜愉快。 “各述以小诗得二十九首”,指用这些诗句写成了二十九首小诗。 “偶然成辙迹”,偶然形成车辙的痕迹。 “古人意何取”,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伫立无与言”,“伫立”,站立;“与”,给、与……共;“言”,说话,交谈。 “前峰正疏雨”,“前峰”,前方的山峰;“疏雨”,稀落的雨,不密集的雨水。 【赏析】
【注释】 方广:指佛教的方广世界。 夕烟霏:傍晚时分,云雾缭绕,如烟般消散,景色宜人;霏,雾气散开的样子。天光:天空中的日光。露晴树:露珠晶莹,阳光照映在树上,显得格外明亮、清新。 【赏析】 此诗是诗人游历方广世界后所写。首联“未从方广游,知为方广路”两句说,我还没到过佛教所说的方广世界,只知道这是通往那里的路。这表现了诗人初入方广世界的好奇与兴奋心情。颔联“定有夕烟霏,天光露晴树”两句
注释:中午的阳光还朦胧,紫光映照着元叶子。热气上升台,香风吹冻蝶。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山中的生活和感受。诗中的“午日尚曈昽,紫光衬元叶”描绘了中午阳光明媚,紫色光晕照映着树叶的景象。这里的“暄气上台阴,香风吹冻蝶”则表达了诗人在炎热的中午,依然能在山上找到阴凉的地方享受凉爽,同时还能闻到花香,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注释: 怀入山来所栖伏林谷三百里中小有丘壑辄畅然欣感各述以小诗得二十九首 我自从进入山林以来所栖息的林谷,三百里内就有小丘和深涧。每当看到这些景致时,我总是感到十分高兴和感慨,于是各自写下了一些诗篇。 闻有补衲名,学之跏趺坐。 听说这里有一位擅长补衲的人,我就坐下来跟他学习补衲。 蒻叶摇森森,竹鼠穿裙过。 用柔软的草编织的席子上,竹鼠穿梭般地穿过,好像要穿过我的裙子一样。 白话文解释:
注释: 瀑布很可观,站在它下面喧哗声却听不清。 水帘下垂有一尺,轻轻地送着佩环的声响。 赏析: 这是一首咏瀑布的小诗。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幽秀美的自然风景画: 一、二句写瀑布近景,瀑布从高处流下,水流湍急,声音轰鸣。但“临之喧不清”一句,却又让人感到其喧哗之声并不响亮;三、四句写瀑布远景,瀑布飞流直下,犹如水帘悬挂在崖壁上,那细密的水珠随风飘洒,似在轻轻送出佩环的清脆声响
注释翻译: 我进入山林以来,栖息的地方有三百里。里面有小丘和壑谷,每每畅然欣感,各写一首小诗来表达这种感情,共有二十九首。 要像飞猱一样攀援树木,不怕苍苔覆盖的地面很厚。 在密密的森林中,开一条小路,斜阳洒在前面的树林上。 赏析: 此诗为作者隐居山林时所作,共二十首,每首都描绘了山中景色与心情。前六句是第一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欲作飞猱度”,想要像飞猱那样攀爬树木
【解析】 此题考核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作答时注意结合全诗理解关键词的含义,然后逐句翻译诗歌。 “循壁渡泉桥”,“循”字有“沿”“顺着”的意思,这里指顺着墙壁走;“渡”字的意思是“经过、通过”。两句大意是:沿着墙壁走过去,过了桥,便知道有隐居的人住在这里。 “知有幽人宅”,“知”字是“知道”的意思;“幽人”即隐居的人。两句大意是:知道有隐居的人住在这里。 “山气动□馡”,这句诗中
【注释】 入山来:指隐居山林时。所栖:栖息的地方。小有丘壑辄:每遇到小丘或山涧便高兴。辄:即“辄”字,就的意思。辄欣然:就感到欣喜愉快。各述:各自记述。以小诗得:用小诗的形式来抒发感情。 【赏析】 这首小诗是诗人隐居山林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首句“入山来所栖”,点出诗人隐居山林的时间和地点,即他自入山以来的居处。接下来两句“林端”与“遥知爱啼鸟”
注释:曲逐峡田上,指在峡田之上,遥期松径终,指遥望松林的尽头。凉风中岭合,指凉爽的风吹过山岭,西日一尖红,是指西边太阳的余晖像尖尖的红色一样。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情的描绘,将自然景色与情感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注释】 迷:覆盖。 萦:盘绕。 䴥(yíng):麋鹿。 肥草:肥沃的草地。 潺湲(chán yuán):水流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入山后所见到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山林的无限喜爱之情。 首联:“杉竹迷千嶂,豆苗萦一湾。” 这两句诗写山中景致,山峦叠翠、竹林密布,一片青葱郁郁;山间小溪曲折盘旋,水波荡漾。 颔联:“麇䴥不相避,肥草隐潺湲。” 这两句诗描写了山中动物们和谐相处的情景
注释: 佛宇不可识,高耸入云端。 云彩留在树梢上,仿佛是佛的居所。 夕阳西下,寺庙里的钟声和磬声在溪水中回荡。 译文: 佛寺隐于云雾之中,无法辨识其位置。 高高的树木掩映着天空,仿佛是佛的住所。 太阳落山时,寺庙里响起了悠扬的钟声和磬声。 这些声音随风飘过小溪,仿佛是佛的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佛寺隐于云雾之中,难以辨识其位置的诗篇。首句“佛宇不可知”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佛寺的神秘感
注释:古树种植于何年,归巢的鸟儿来一对。我在茅草房中读《易经》结束,摇动影子进入闲适的窗前。 赏析:此诗写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首句写山居的环境,“三百里”指隐居地之广。次句说山中的小丘小壑令人畅然欣感,各述以小诗得二十九首。三、四两句写诗人在茅房中读书,书声与风声相互和合,形成和谐的意境
诗句释义及赏析 第一首 宛转破千嶂,平畴起绿烟。 - 宛转:曲折环绕的样子,形容山脉连绵起伏的壮丽景象。 - 破千嶂:穿过或越过无数的山峰。 - 平畴:平坦的田野。 - 起绿烟:形容田野上草木茂盛,烟雾弥漫的景象。 - 译文:曲折环绕着千座山峰,田野上草木郁郁葱葱,升起了绿色的烟雾。 - 注释:这首诗描述了进入山林后所见的景色,通过“宛转”和“破千嶂”展现了群山的壮阔与美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首先读懂诗句,把握诗意;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画面,表达情感。此题要求赏析“夕气澄若浓,星光敛清炯。林外露悬灯,未知何峰顶”一句,结合全诗内容及注释可知,这一句是说夕阳的余晖如浓烈的酒浆,星光在天际闪烁。我站在林外仰望星空,不知那是什么地方的山峰上。诗人以“夕气”、“星光”作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夜行林中的所见所感
注释:归鸦飞过什么地方,夕阳照射在西边的山岭上。 荫蔽进入蔚蓝色,萧萧松柏阴。 译文:归燕飞过什么地方,夕阳照射在西边的山岭上。 树荫遮蔽进入蔚蓝的天空,萧萧松柏的阴影。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鸟鸣涧》。这是一首描写春天山中景致的小诗。首句写归燕,次句写夕阳,三、四两句写林间幽深。全诗语言清新明快,意境优美宁静,给人以恬静淡远的感受
注释: 入山来所栖伏林谷三百里中小有丘壑辄畅然欣感各述以小诗得二十九首 欲以贻来者,锡之馺阁名。 终古知不知,今兹自含情。 翻译: 我想将我的隐居之地赠给后来的人,给他一个名为馺阁的名字。 自古以来人们知道不知道,现在我只感到我自己充满感情。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期待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隐居的地方,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同时
【注释】曳:拖。何适:何处可去。桃坞:指桃花盛开的地方。一坞:全坞。落英:落花。从君识东风:你认识春风的情态。 【赏析】诗人在山中住了三百余日,小有丘壑的景色令他十分高兴。他在《怀入山来所栖伏林谷三百里中小有丘壑辄畅然欣感各述以小诗得二十九首》中写道:“曳杖行何适,桃花一坞红。”意思是说:我拖着拐杖,漫无目的地行走着。来到一处开满了桃花的坞子,只见满山遍野都变成了一片鲜红
注释: 1. 杨坟一竿竹,空外影千寻。 - 杨坟:可能是指某个以杨树为特征的坟墓或地方 - 一竿竹:一根竹子 - 空外影千寻:影子在空旷的地方显得很长,有一千丈 2. 六月飞冰雪,埋心直到今。 - 六月:通常指夏季,但在这里可能指一种特殊状态 - 飞冰雪:仿佛冰雪在空中飞舞 - 埋心:比喻内心的深处被某种情感或思绪所覆盖 - 直到今:一直持续到现在 赏析:
【注释】 绿苞绽绀珠:指松柏的绿叶,像碧绿色的珍珠。 红泉:山中泉水,颜色如血。 采采:形容繁茂、众多的样子。 汝南:汝南郡,今河南上蔡县。 真诀:真道或真法。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林景色的诗。首句写山中林野的景色,次句写山中泉水,第三句写秋天的山林景色,末句写山林的奥妙。此诗用词精炼,意境清幽
【注释】 败叶:凋零的叶子。鏦铮扣哀弦:形容琴声哀凄,如敲击金属发出的声音。 小有丘壑:小山和深谷。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林的图画。 首句“败叶留不扫”表明诗人在欣赏秋景的时候,并不去清理落叶。次句“鏦铮扣哀弦”,则表现了秋日里,山涧中传来的凄凉之声,仿佛是在敲击着琴弦,让人心生悲凉之感。第三句“虫吟凄切外”,则是对前两句情景的进一步描绘,秋风中的蝉鸣声声入耳
注释:寒月从东岭升起,月光流进浅廊。无数的人被这片刻的光景所打动,一缕香气尚未消散。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山中景色的小诗。首句写月亮从东岭升起,月光洒满整个山间。第二句写月光穿过树梢和走廊,照亮了整个山林。第三句写众多的人在这片刻的光景下被深深打动,第四句写一缕香气还未曾完全消散,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留恋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山中景色来表达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