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元宫殿长蘼芜,松柏荒凉夕照孤。
云气有时通葛岭,海潮无路接西湖。
风回怒浪龙孙泣,月暗长林帝子呼。
十载艰危羁旅客,断肠何处哭穷途。
厓门吊古
介绍
。
《厓门吊古》是清代诗人李调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四句,以下是这首诗歌的详细内容:
厓门吊古
厓门旧址在山阴,犹记当年战鼓频。
万马奔腾惊虏骑,千军破阵骇胡尘。
楼台高下烟霞里,草木苍凉岁月深。
欲问英雄今何在?空余秋水照孤琴。
注释:
- 厚门:古代军事防御设施。
- 车战鼓频:形容战争频繁。
- 疾虏骑:敌军骑兵。
- 残阵破:残败的军队。
这首诗通过描绘厓门的历史遗迹,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和壮阔战场景象的怀念。诗人通过对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的想象与描述,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和英雄气概
相关推荐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慈元宫殿长蘼芜” - 这句描述了慈元殿周围的自然环境,蘼芜是一种生长在水边或阴湿地方的植物,这里可能指的是慈元殿周围环境荒凉,草木丛生。 - 注释:慈元殿,古代帝王的宫殿。蘼芜,一种植物,多生长于潮湿地带。 2. “松柏荒凉夕照孤” - 描绘了松树和柏树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凄凉,无人问津的景象。 - 注释:松柏,常绿植物,耐寒耐旱,象征坚贞不屈。夕照,日落时的光线。
注释: 慈元宫殿已飞灰,千古胥涛隐怒雷。 犹忆二杭风景好,钱塘江上看潮来。 慈元宫是南宋皇帝的行宫,现在已成废墟。“慈元宫已飞灰”指的是慈元宫已经化为灰烬。千古胥涛隐怒雷,指的是自古以来,钱塘江的潮水汹涌澎湃,仿佛隐藏着愤怒的情绪。 犹忆二杭风景好,钱塘江上看潮来。 还记得杭州和苏州的风景是多么美好,钱塘江上观赏潮水的到来也是一种享受。 赏析: 这首诗以慈元宫的残垣断壁为引子
【注释】 厓门:在今广东新会县西南,是古代海上的交通要道。吊古:凭吊前朝遗迹。运去中华力不支:指元朝统治中国已无力回天。神器:指国家的政权。胡儿:指元朝统治者。鼋鼍(yuán tuó):水族,大龟和甲鱼之类;鼓角:战鼓和号角。灵驭:指死去的人的灵魂。鹤化、龙飞:都是比喻死者升天。何限:多少。时泪:指眼泪。古文刻石:用刀刻在石头上。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登厓山凭吊南宋遗民所作。诗的开头两句
【注释】 厓门:今浙江宁波市东。断好音:断绝友好的书信或消息。两厓:指浙江宁波的两座山,即象山、雁荡山。松柏:比喻忠贞不渝的臣子。鱼鳞屋:指古代宫殿建筑的一种形式,用纵横交错的梁柱构成鱼鳞状图案。君臣会:皇帝与群臣在殿上会合议事。羊角风:指南方沿海地区常有的大风。社稷心:指国家安危所系之心。重译:多次翻译。海遥天上下:指海远天高,形势严峻。九州:指全国。金散鼎浮沉:言国家的存亡,如鼎之轻重不定
《厓门吊古》:历史的回音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总能从古人的诗作中找到时代的回声。明朝诗人区怀年的“舟中劝学非迂阔,纵有孙吴可奈何”让我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们身处乱世,依然保持着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通过陈子升的作品“实异处堂安燕雀,虚言梁海有鼋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尤其是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态度。这是一首七绝,是作者登楼眺望海疆而作的一首咏史诗。诗人以“问水滨”发端,首二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前朝遗恨的感慨;颔联写自己来此吊古,感叹社稷中忠臣良将之少;颈联抒发自己报效国家的志愿,以及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痛苦;尾联则以江山永固、国家永存为结
【注释】 涯门:今名江口,在广东台山市西南。《明史.张经传》说:“经自潮州还,至海门,有舟人告经曰:‘海门者,古崖门也。’”吊古:凭吊古迹。“极地南浮日”句:指南宋时,元兵南侵,被金兵击败,元兵退走,宋将张世杰、陈秀面向南浮水而逃,故称。敷天左衽时:意指宋朝时,北方金国统治下,人们穿左衽(一种服装)。时:时代。 殒身徒有客:意指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等,虽然为国家献身,但却是空有其名,无实际成效。
以下是对《厓门吊古》这首诗的赏析: 1. 诗词原文: ``` 北伐歼良将,南征失令图。 人心非去宋,天意乃强胡。 行殿秋烟冷,荒陵夜月虚。 徒衔精卫恨,沧海几时枯? ``` 2. 诗句翻译: - 北伐歼良将:北伐时消灭了优秀的将领。 - 南征失令图:南征时失去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 人心非去宋:人们的心意不是为了离开宋朝。 - 天意乃强胡:天意是为了加强胡人的势力。 - 行殿秋烟冷
诗句译文: 万里穷何路,双厓壮此门。 吁天惟决战,航海岂图存! 虏骑能追宋,王师实灭元。 聊持一尊酒,波上酹忠魂。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方良永,他以“厓门吊古”为题,通过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深怀念和对英勇战士的崇高敬意。首句“万里穷何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迷茫与困惑,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第二句“双厓壮此门”
厓门吊古 亡国遗墟在,扁舟访古行。 注解: - 亡国遗墟在: 指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灭亡。"亡国遗墟"意味着这片废墟见证了一个国家的灭亡和衰败。 - 扁舟访古行: 用“扁舟”(小艇)来表示诗人的出行方式,体现了他的轻装简行,也暗示了他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遗迹的探寻。"访古行"则表明了他的行动是去探寻历史的足迹。 译文: 在亡国之墟,我乘扁舟探寻着历史的遗迹。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的《厓门吊古》。全诗共八句,每句五字,押韵。下面是逐句的详细解释: - 第一句“吴山勒马事难量”中,“吴山”指的是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著名山峰,“勒马”是指停下来思考或停留下来的意思,“事难量”表达了事情的复杂和难以估量。整句的意思是在吴山停下来思考过往的事情,这些事情的复杂程度难以估量。 - 第二句“肯信勾陈落大荒”中,“勾陈”是中国神话中的星名,也指代天帝的住所
【注释】 涯门:今江苏南京的古称。 列士:指在朝做官的人。衔恩:铭记皇上的恩德。 海日:指南宋灭亡时,元兵南下。乖:违背。殷夏:指北宋。易:改变、取代。宋元:指南宋。 圣主:指元太祖铁木真。力:力量,这里指武力。冠履:戴帽子穿鞋子。乾坤:天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元军攻占宋朝国都临安后,到南京郊外的江边吊古抒怀之作。全诗八句四十六字,前半写景述史,后半抒发感慨。起首两句点明题旨
【注释】 厓门:在江苏镇江,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元、明两代在此设防,有“金山锁钥”之称。 客至:有客到。愁增:因有客而更添愁恨。 断壁无元字:意思是没有留下任何遗迹可以证明这里曾是元朝的江山。 宋陵:指宋代帝王的陵墓,多建于山间,以土石垒成,故称。 胶舟:即木舟,用胶粘合成的船。比喻不坚固,不能远航的小船。 填海:指挖海造田。常凝:常存,经常存在。 千载:一千年的时间。经祠庙:经过祠堂祭祀。
【注释】 涯门:指今浙江舟山群岛中的定海县。龙战:指明末农民起义军与清军在舟山一带的战役,后泛指抗清斗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之一,其时明朝已亡,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地存在,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虑,表达了他坚持战斗到底的决心。 首联写舟山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东南门户。这里用“两厓”来代舟山群岛,“波荡撼乾坤”,形容其地势之险,“龙战”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部分的内容和句意来分析。“厓门吊古”的意思是:站在崖门之上凭吊古人的遗踪。“行宫遥指隔彤扉”,指的是当年皇帝巡游时所住的行宫,如今已远远地隔在了红色的大门之外;“烽火狼烟满翠微”,说的是当时战乱频繁,到处烽烟四起的景象;“一自舟师飞野烬,千秋陵谷锁斜晖”,意思是自从朝廷水师在海上焚烧敌舰之后
《厓门吊古》是明朝诗人区大伦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第1句:“陆沉宇宙一征航,瘴海微茫失大荒。” - “陆沉”指的是陆地被水淹没。这里比喻国家或地区陷入困境。 - “宇宙”指整个世界。这里的“一征航”表示一次出征或远行。 - “瘴海”是指湿热之地,瘴气弥漫的大海。此处形容地理环境的恶劣。 - “失大荒”表示失去了广阔的领土或疆域。 2. 第2句:“南北有天皆死所
【注解】 厓门:今浙江宁波镇海县南的古称,有古战场遗址。百二山河:指长江中游一带。黄龙:指汉高祖刘邦,曾与项羽争夺天下,最后刘邦胜之,封楚将英布为淮南王。夕晖:夕阳。帝女:传说舜葬于苍梧,二妃(娥皇、女英)哭之不已,投泪成斑竹,后人谓之湘妃竹。鲸鲵:喻敌人。哀歌:悲歌。亭上月:指吊古亭上的月亮。旅魂:诗人的魂魄。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首吊古之作,诗中的“百二河山”即“百二秦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