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涨北天,卫霍出居延。
苦雾埋沙碛,穷荒乏水泉。
战酣鼙鼓壮,戍久铁衣穿。
试上长城望,中原若个边。
拟唐塞下曲九首
介绍
《拟唐塞下曲九首》是明代诗人李昌祺的作品。
《拟唐塞下曲九首》作为明朝诗人李昌祺所创作的一组古诗,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为后人研究唐代边塞诗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相关推荐
注释: 拟唐塞下曲九首:模仿唐代边塞曲的风格。 沙尘涨北天,卫霍出居延:沙尘弥漫天空,卫青、霍去病从居延出发。 苦雾埋沙碛,穷荒乏水泉:浓雾笼罩着荒凉的沙漠,水源匮乏。 战酣鼙鼓壮,戍久铁衣穿:战斗激烈时,战鼓激昂;长期驻守,士兵们的铁甲都被磨破了。 试上长城望,中原若个边:试着登上长城远望,这片中原地区,和边疆有什么区别?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拟作的唐代边塞曲,通过描绘边塞战士的生活状况
羽箭雁翎刀,风沙北地豪。 译文:用羽毛制成的弓箭,雁翎作为刀鞘,这是在北方战场上的英勇战士。 注释:“羽箭”指用鸟羽制作的弓箭;“雁翎刀”指用大雁的尾羽做的刀鞘。“北地”指北方地区;“豪”指豪迈、勇猛。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战士在战场的英勇形象,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弓开关月满,雕没阵云高。 译文:拉开弓弦,月亮都映照满了,战鹰消失在云层之上。 注释:“开关”指拉开弓弦
诗句解析 1. 铁骑蹴交河,衔枚半夜过 - “铁骑蹴交河”描述了军队如铁骑般踏过了河流。"蹴"是踏、踩的意思;而“铁骑”则指的是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骑兵部队。这里的“交河”,可能是一条河流的名字,也可能是某种特定地理环境的象征。 - “衔枚半夜过”描绘了士兵们在夜间悄无声息地行军的情景。"衔枚"是指口中含着枚子,以防止发出声音;“半夜过”则说明这是在深夜进行的
拟唐塞下曲九首·其九 十五去防秋,于今已白头。 一身犹是卒,诸将久封侯。 部伍嫌羸病,亲知识壮游。 寒灯孤戍里,挥泪看吴钩。 注释: - 在唐代,塞下曲是一种边塞题材的乐府诗题。此诗是模拟唐代边塞曲的风格而作。 - “十五去防秋”指的是年轻的士兵被派往北方边疆,执行防御任务。 - “于今已白头”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士兵们因长期征战而变得白发苍苍。 - “一身犹是卒”意味着士兵们虽然年纪渐长
久在边城里,风霜不可论。 六亲皆骨朽,百战偶身存。 烽燧连天暗,沙尘惮日昏。 征人家万里,谁吊国殇魂。 注释与赏析: 1. 久在边城里:描述了诗人长期生活在边远的城镇,远离家乡和亲人,承受着风霜雨雪的洗礼。"久"字传达了时间的长久,"边城"则暗示了地理位置的偏远和环境的艰苦。 2. 风霜不可论:表达了面对自然的恶劣条件,诗人感到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能默默地承受
犬戎窥近塞,羽檄发精兵。 不识沙场苦,焉知性命轻。 饥鹰投古垒,疲卒卧空营。 日暮辕门里,愁听鼓角声。 释义:敌军逼近边关,朝廷急令调集精锐部队。 不知道战场的艰苦,又怎么能体会生命的价值? 饥鹰投靠古垒,疲惫的士兵在空营中休息。 傍晚时分,我站在军门里,听着鼓角声,不禁感到忧愁。 译文:敌军逼近边关,朝廷急令调集精锐部队。 不知道战场的艰苦,又怎么能体会生命的价值? 饥鹰投靠古垒
塞马啸悲风,旌旗惨澹中。 卫青持左钺,李广在前锋。 壮士俱亡命,朝廷重论功。 将军承宠诏,天子锡新封。 【注释】: 1. 塞:边塞,边境地区。 2. 悲风:形容风吹得凄凉悲伤。 3. 惨澹:昏暗、阴暗的样子。 4. 卫青持左钺:指卫青手持左方的大斧(即大钺)。古代兵器中,斧头是用来杀敌的,所以被称为“钺”,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武器。这里用来比喻卫青英勇善战,为国争光。 5. 李广在前锋
这首诗是拟唐代的塞下曲。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秋霜剑在腰,曾事霍嫖姚。 注释:秋天的霜雪落在腰间的宝剑,曾经侍奉过霍嫖姚将军。这里的"霍嫖姚"是指汉代名将霍去病,他以英勇善战而闻名。 2. 诸将威无敌,全军气不骄。 注释:所有将领都威风凛凛,无人能敌;全军士气高昂,没有人感到骄傲。这里的"诸将"指的是军队中的将领们,他们的威武和气势无人能敌,而全军则充满了高昂的士气
《拟唐塞下曲九首·其九》是明朝诗人李昌祺的一首作品。下面将逐句释义这首诗的内容: 1. “大漠阴山外,霜天气候殊”:描述了一个荒凉的大漠和阴暗的阴山,以及天气的寒冷与变化无常。通过这样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边塞地区的恶劣环境。 2. “阴沙明远磷,寒日惨穷庐”:进一步渲染了荒凉的景象,阴沙上的磷火在远处闪烁,而寒冷的太阳使简陋的房屋显得更加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