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土为此山,欲以种芳树。
山成树转多,相呼掇芳去。
桐川儒学杂咏十七首
介绍
。
《桐川儒学杂咏十七首》是清代诗人王世贞创作的一组诗,共17首,写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夏秋之间。此组诗主要描绘了桐城一带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并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赞美之情。
《桐川儒学杂咏十七首》
一
山高水长无尽期,人情淳厚有余味。
读书明理修身正,
耕读传家世代为。
二
杏花春雨江南岸,
柳絮飞舞燕子归。
春风十里扬州路,
烟花巷陌醉客心。
三
桐城大地多奇石,
水泊烟波泛舟行。
白鹭洲上闲云过,
渔歌晚照画中人。
四
明月松间如练,清泉石上流。
禅音悠扬空谷里,
诗书
相关推荐
注释: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种下了一棵棵芳树。可是,等山成后,这树上的芳草却越长越多,我们只好一起动手,把它们拔去。 赏析:诗中描绘了作者对种植芳树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表达了一种无奈和遗憾之情。通过对比芳树的成长与芳草的增长,诗人巧妙地表达了“欲以种芳”却遭遇“相呼掇芳”的困境,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注释】 有峰如玉笋:山峰如同玉笋般挺拔高耸。 其势:它的样子。 高插云:直插云端。 招诸生:招收学生来学习。 引手排天阍:伸开手臂推开天空的宫门。 阍:宫门。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桐川山的诗。桐川山在今安徽桐城,是李白早年读书的地方。此诗描写了桐川山的秀美景色和秀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美好印象。 首句“有峰如玉笋”,以玉笋比山峰,形容山峰高入云霄,直指青天,形象生动;“其势高插云”写山之高耸入云
《桐川儒学杂咏十七首》是明代诗人周瑛的作品,共分为十七首。下面逐一解析每一诗句的意境、关键词及其赏析: 1. 山头日渐上: - 诗句释义:“日”指太阳,“山头日渐上”描绘了山在日出时逐渐显露的景象。 - 关键词及注释: - “日渐上”:表示太阳逐渐升起,暗示时间的流逝。 - “山头”:指山的顶部或最远的部分,常用以象征高处或视野开阔之处。 - 赏析
【注释】 1. 桐川:地名,位于今四川彭山县一带。 2. 儒学:这里指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学问。 3. 杂咏:指对事物进行评论或歌咏。 4. 十七首:诗中共有十七首作品。 5. 揭衣:脱衣。 6. 登西岭:登上西面的山岭。 7. 风叶:指风吹树叶的声音。 8. 寒飕飕:形容风声寒冷而凄厉。 9. 极目:放眼远望。 10. 鹗(è):大雕,猛禽。 11. 秋:指秋季,也借指肃杀的秋天。 【赏析】:
诗句如下: 覆土为此山,欲以种芳树。 心清见肝胆,水清见毛发。 一私无所容,圣功由是作。 接下来为您提供这首诗的翻译和赏析: 译文: 为了建造这座山,我撒下泥土,希望能种植芳香的树木。 我的心境如此清澈,能看到人的肝胆;水如此清澈,可以看到鱼的毛发。 一旦有了个人的欲望,就无法容纳这些圣洁之功。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作者治理山水的诗
形直而影亦直,形曲而影亦曲。 形曲影亦曲,形直影亦直。 形直影亦直,形曲影亦曲, 吾当慎吾独! 注释:形体正直的物体影子也正直,形体不正直的物体影子也不正直;形体不正的影子也扭曲,形体正的影子也正直。因此,无论什么物体,都应谨慎行事,不可任性妄为。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在人的一生中,我们常常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有时甚至会迷失自我,做出一些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然而
【注释】 桐川:指桐江,在今江西省。儒学:这里泛指儒家学说,也指儒家学者。杂咏:即七言律诗,多是七言或七绝。十七首:指共写了七组。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当时诗人因得罪宰相李吉甫而受到排挤,被贬为江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经过桐江,写下此诗。 首句“人世少知遇”,意思是说:世间很少有人赏识我,我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人世少知遇”四字,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注释: 1. 周礼久不作,泽宫变荒圃:周朝的礼仪制度很久没有施行了,现在的泽宫变成了荒芜的菜园。 2. 开亭集宾佐,观者日盈堵:在泽宫开设亭子聚集宾客和助手,看的人每天都挤满了门。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过去繁华的泽宫进行的回忆和感慨。诗中通过描绘泽宫的变化,表达了对周朝礼仪制度的怀念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评
这是一首描绘高堂之中读书声息,撤去琴瑟后静坐思考的诗。下面是这首诗的翻译: - 高堂弦诵息,呼童撤皋比(高堂上响起了读书声,呼唤孩童撤去琴瑟) - 开轩望北山,静以省吾私(打开窗户望向北方的山峰,静静反思自己的私事)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安静的环境中独自反思的生活态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修身养性的注重和追求。同时,也展示了古代书房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精神追求。
【注释】 桐川:地名,在今湖北孝感。儒学:指儒家学说或学问。杂咏:即杂体诗,内容不拘一格。十七首:指《论语·述而》篇中的“子所雅言,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三万六千日,其有久要知时者乎?" 等七句话。白日:日光。书:指书本上的文字。掩卷:合上书。 【赏析】 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山房中,白日照射着,显得十分安静。左、右两边摆满了许多书籍,可见藏书之多,学问之大。然而,这众多的图书却无人去读
有池大如斗,弥弥北山下。 朝拾五色羽,凤凰浴初罢。 注释: 1. 有池大如斗:这里有一口池塘,其大小有如一个斗口那么大。 2. 弥弥:形容水面广阔。 3. 北山:指北方的山。 4. 朝:早晨。 5. 五色羽:指的是五彩斑斓的羽毛。 6. 凤凰: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常用来比喻尊贵、美好的事物。 7. 浴初罢:在洗澡之后刚刚结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晨的景象,诗人站在北山下
【赏析】 桐川,指桐江。儒学,这里指儒家学说。杂咏,诗歌体裁之一。首句写山中景色,次句写游人不可轻易进入。三、四句写山中的云气有腥气,说明山中可能有龙。全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注释】 㘭(hú):高峻。神龙:指神话传说中龙的化身。 【译文】 桐川最深处,游客千万不要随便进入。 清晨来时云气很腥,山中有条神龙蛰藏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这是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逐句分析诗句的内容,注意要联系全诗进行分析,最后点明其作用即可。本题为五言绝句,前两句描写桐川的景色,后两句抒发作者的感情,“掇拾以为佩”是说自己把兰蕙当作了饰品,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答案】 译文:桐川北边高坡上生长着兰花与蕙草,我平时喜好修炼道术
《开径入松林》的诗意与译文 探索自然之美,体会儒学情怀 1. 诗句原文及注释 - “开径入松林” - 描述进入松树林中的情景 - 关键词解释:开径、松林 - 注释:“开径”指开辟小径进入松林,“松林”则描绘了松树茂密的景象 2. 诗句翻译 - “松香满冠屦” - 表达走进松林后,松树的香气四溢 - 翻译为:“走进松树林里,松树的香气充满我的鞋子和帽子” 3. 诗句赏析 - “行行细护持” -
诗句原文: 开园种修竹,竹实生何迟。 玄云闭白日,凤凰正苦饥。 注释解释: - 开园种修竹:在园子里种植修长的竹子,期待它们能茁壮成长。 - 竹实生何迟:竹子的果实生长得很慢,这里可能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玄云闭白日:乌云密布,遮蔽了阳光,形容天气阴沉。 - 凤凰正苦饥:这里用“凤凰”来比喻自己或是他人,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如食物不足)感到饥饿或缺乏。 赏析:
【注释】: 山势何纠纷:山的形状多么复杂。 龙头突然起:比喻人像龙一样突然崛起,指有杰出成就的人。 蛇虫走其足:比喻小人如毒蛇、小虫般在背后捣乱。 窜伏莫敢视:指那些小人不敢正视他们。 【译文】: 山势多么错综复杂,就像一条龙突然崛起,那些小人像蛇虫一样,在背后捣乱,我们都不敢正视他们。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以山势的复杂比喻人的品行不端,以蛇虫比喻小人,以龙头比喻杰出人士
【注释】 桐川儒学杂咏:作者在桐川(今属安徽)任县令时,对当地儒学的教化有所感触,遂作此诗。金銮:指皇帝的车驾,也借指帝王。顾瞻龙尾道:唐长安城南有长乐坡,上有龙尾道,是唐代皇家御用的宫前大道。诗人自比为当年侍奉皇帝的人,如今登高冈,恍如梦中。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桐川任县令时的所思所感。首联回忆昔日侍奉皇帝的情景;颔联则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感慨;颈联则抒发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思考。全诗意境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