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江雨飞,冉冉江云细。
何处见春华,蘼芜满幽砌。
湖上杂言二十首
介绍
。
《湖上杂言二十首》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组诗,共20首。
作者简介
原文
清·袁枚
湖上杂言二十首 其一 湖光秋月两相照 良宵何事不登舟 青山隐隐水悠悠 独倚阑干望远游
其二 秋风落木满长洲 野草荒台空白头 星河耿耿夜难明 白发萧然独自愁
其三 湖上秋光共一色 良宵何事不登舟 青山隐隐水悠悠 独倚阑干望远游
其四 秋风落木满长洲 野草荒台空白头 星河耿耿夜难明 白发萧然独自愁
其五 湖上秋光共一色
相关推荐
注释:江上正下着蒙蒙细雨,远处的云朵缓缓飘动,江面上波光粼粼。 何处才能见到春天的花呢?只见蘼芜花开满了幽深的台阶。 赏析:此诗描写了一幅江边暮春的景象:江面飞洒着濛濛细雨,江上的云朵悠悠地飘来荡去;远处看不见春花开放,只见蘼芜花开在幽深的台阶上;整个画面静谧、空灵,充满诗意
《湖上杂言二十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宗臣的作品。下面将逐一对每一首诗进行解析: 1. 第一首诗: - 诗句原文: 人自湖南卧,春还湖上看。 桃花千树落,柳絮万家寒。 - 译文: 你独自一人在湖南安下身来休息,春天又回到了湖边欣赏美景。 桃花如雨般落下,柳絮纷飞,让人感觉家中都笼罩着冷气。 -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湖边春景图,通过“人自湖南卧”和“春还湖上看”两句
【注释】: 杂言二十首:指作者在《湖上杂言》诗中所写之二十首。 持竿者:持竿钓鱼的人。 江华:指江中的沙洲,亦泛指江河。 坐晨日:坐于清晨的阳光之下。 垂钩勿太深:垂钓时不要投钩太深。 蛟龙窟:蛟龙居住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咏钓诗。诗中描写了一位白发老人手持鱼竿,坐在江边的沙滩上,悠然自得地欣赏着朝霞和春光,不时地投竿垂钓。诗人通过描绘这位老人的形象
“白云有樵者,携酒至山家。春风好同来,为吾扫落花”。 这首诗出自明代文学家宗臣的《湖上杂言二十首》。在诗中,宗臣巧妙地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乡村画面。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的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值得细细品味与赏析
湖上杂言二十首 散步至西园,草莽充庭际。 稚子好为除,恐有草中蕙。 这首诗由明末大臣宗臣所作,其描绘了作者散步至西园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和内心的感受。以下是对诗句的翻译及赏析: 1. 翻译与注释: - “散步至西园,草莽充庭际。” 漫步至西边的园林,满院都是茂密的草丛。 - “稚子好为除,恐有草中蕙。” 孩子们喜欢除去杂草,担心草中可能有蕙草。 2. 译文: - 在西边的园林里散步
诗名:湖上杂言二十首 荷花满横塘,出水一何长。风雨莫太骤,吾欲制吾裳。 注释与赏析 - 荷芰满横塘:荷花盛开,覆盖了整个池塘,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 出水一何长:荷花生长得非常迅速,仿佛在水面上迅速拔节成长。 - 风雨莫太骤:天气虽然有风和雨,但不应该来得太快、太猛烈。 - 吾欲制吾裳:面对风雨,诗人想要为自己制作一件防水的长衣来保护自己。 译文与解析 荷花盛开的池塘中
诗句:熠熠草间萤,穿杨复入柳。 译文:在草丛中闪烁的萤火虫,穿梭在杨柳之间。它们的光芒在黑夜中显得格外明亮。 赏析:这首诗以草间萤、穿杨柳为画面,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景象。"熠熠"二字,形容萤火虫的光芒在黑夜中闪烁,形象生动;"穿杨"则描绘了燕子在杨柳间的飞翔姿态,增添了一份动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句释义与赏析:赤日涸大江,家家泣禾黍 赤日涸大江,家家泣禾黍。 烈日当空,使得江河干涸,农田一片荒芜,农民们哭泣着收割已成熟的庄稼。这里的“赤日”指炎热的太阳,象征天气之酷热;而“涸大江”形容河流因干旱而干枯,反映了旱灾带来的严重后果。“家家泣禾黍”则描绘了农民们因失去粮食来源而悲伤的情景,禾黍是农作物的统称。 译文: 炎日高照,江河干涸,田野里庄稼被收割一空,百姓哀叹。 赏析:
诗句:百花耀朝日,日中常五色。 注释:这首诗描述了早晨阳光照耀下五彩斑斓的景象,强调了太阳的光芒和色彩给人的视觉享受。同时,诗人用“日中常五色”来比喻太阳的光辉,表达了对大自然美丽景象的赞美。 译文:早晨的时候,阳光照耀在天空中,把大地照得五彩缤纷。 赏析: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首句"百花耀朝日",直接点明主题,展现了清晨阳光下的花朵竞相绽放
湖上杂言二十首·其十五·清风下沧洲 秋风送爽至沧洲,夜半凉风起轻舟。 月明星稀霜叶落,疑是故人夜中游。 注释与赏析: - 诗句翻译: 清风拂面至沧洲,清凉的夜风带来了丝丝凉意。在这宁静的夜晚,我独自一人驾舟在湖面上漂泊。 - 赏析: 此句描绘了诗人乘船夜行于湖上,感受到了秋风带来的凉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内心的静谧。 译文: - 清风下沧洲,泠然六月秋。 - 清风拂面至沧洲
诗句: 山前摘松子,山头拾桂花。 译文: 我在这山前采松子,这山上采桂花。 在明亮的月光下听到了玉笛的乐声,那秋天的美景到底藏在哪户人家? 注释: - 《湖上杂言二十首》是明代宗臣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总共包括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一篇。 - 此诗描绘了作者在山前采摘松树种子和在山顶拾取桂花的情景。 - “月明”指的是月亮明亮的夜晚,通常与宁静、美好的夜晚相关联。 -
【注释】 幽人:指隐士,这里指隐居山林的人。不眠:没有睡觉的意思。松下倚寒石:意即在松树下靠冷冰冰的石头而坐。 秋月:秋季的月亮。落江潭:落在江水之潭中。千里堪:形容景色广阔。堪,可以。空碧:天空的颜色是蓝色,所以说“空碧”。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诗中写了幽人的孤独、寂寞,以及他所看到的美丽的夜景。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首句写幽人在月下独自赏景;二句以月光为线索
湖上杂言二十首其十 秋夜松风悠扬,夜磬悠悠飘荡 注释:千涧起秋阴,万山惊夕瞑。此处“千涧”指的是无数溪流汇聚而成的众多河流,而“秋阴”则描绘了秋天的阴霾天气;“万山”指广阔的山脉,“夕瞑”则形容傍晚时分天色昏暗的景象。松风何处来?悠然飘夜磬。松风从哪里吹来?它轻轻地在夜晚中飘荡,如同天籁之音,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气。 译文: 千条溪流汇聚成了众多的河流,万座山峰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神秘。
湖上杂言二十首 明月下大川,孤鸿依浅浦。 不见舟中人,但闻舟中语。 注释: - 明月:明亮的月亮。 - 大川:广阔的河流。 - 孤鸿:孤独飞翔的大雁。 - 浅浦:浅滩上的小水湾。 - 舟中人:船上的人。 - 舟中语:船上的对话或谈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美的画面,诗人在月光下欣赏着广袤的河流和独自飞行的大雁。虽然看不到船上的人,但可以清晰地听到船中传来的对话或谈话声
湖上杂言二十首 秋风夜雨中,鲈鱼遍江面 1. 秋江一夜雨 - 描述秋夜江上突降的雨势,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 - 通过“一夜”与“多”字的使用,强调了雨的持久和影响范围。 2. 渔人走相约 - 描绘渔人在风雨交加中的相互扶持,体现了渔人之间的团结与互助。 - “走相约”传达了一种急迫与坚定,反映了渔人们对共同生活的珍视。 3. 晨日理青蓑 - 描写早晨渔民准备捕鱼工具的场景
湖上杂言二十首 秋云断鸿,暮雨竹林;湖上一尊,共赏寒波。 翻译: 1. 秋风吹过,一群大雁从天空中飞过,留下长长的影子,消失在远方的天际。 2. 傍晚时,细雨纷飞,竹林中的竹子在雨中摇曳生姿,发出沙沙的声音。 3. 湖边的一座小亭子里,主人正在举杯畅饮,欣赏着湖面上泛起的涟漪。 4. 湖面上,一群鱼儿游弋,它们在水草丛中穿梭,寻找食物。 注释: 1. 秋云下断鸿:“秋云”指的是秋天的天空
风起万林寒,月出千峰白。 门外苍松影,疑是卧龙迹。 赏析: 《湖上杂言二十首·其十五》是诗人宗臣于秋江夜中所见所感的写照。“秋江一夜雨,鲈鱼处处多”,此句描绘了作者在秋夜观景时的情景,雨后的鲈鱼格外肥美,使得渔人纷纷相约出海打捞。这两句诗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秋天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拓展了这种意境:“百花耀朝日,日中常五色。君看向日者,唯有葵心赤。”此处以花比人
《湖上杂言二十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为其中一首,描绘了清晨时分,阳光透过石门洒入湖中的场景。 译文: 寒风凛冽的夜晚,树林显得幽暗,到了午夜突然变得明亮起来。 早晨起床打开岩石的大门,看到雪花像巨大的手掌一样飘落。 注释: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清晨时分,观察到自然现象的变化。首句“寒飙暗夕林”描写了寒风和夜色交织的景象;“中夜忽以朗”则表达了午夜过后,天空逐渐放晴的情景
注释:山上的梅花,渐渐开放;山中的明月,皎洁明亮。 在月下摘下梅花,满身都是梅花散发出来的幽香。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首句“冉冉山上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山中之梅描绘得仿佛有生命一般,形象地表现了梅花的生长状态。颔联通过写“摘梅”,进一步渲染了月光之下的氛围。而颈联则通过对梅花香气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全诗清新脱俗
【解析】 本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指出本诗的写法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从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其艺术效果。 “湖上杂言二十首”是这首诗的题目。题目中的“杂言”是指不拘泥于格律而言,“二十首”指的是共二十首诗。全诗共有二十句,每句七个字,共一千四百七十二个字。这组作品写在湖边树林中,以“夜深仍出门”为第一首;接下来依次为第二、三、四、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