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山上梅,皎皎山中月。
月下摘梅花,幽香满肌骨。
注释:山上的梅花,渐渐开放;山中的明月,皎洁明亮。
在月下摘下梅花,满身都是梅花散发出来的幽香。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首句“冉冉山上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山中之梅描绘得仿佛有生命一般,形象地表现了梅花的生长状态。颔联通过写“摘梅”,进一步渲染了月光之下的氛围。而颈联则通过对梅花香气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全诗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
冉冉山上梅,皎皎山中月。
月下摘梅花,幽香满肌骨。
注释:山上的梅花,渐渐开放;山中的明月,皎洁明亮。
在月下摘下梅花,满身都是梅花散发出来的幽香。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首句“冉冉山上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山中之梅描绘得仿佛有生命一般,形象地表现了梅花的生长状态。颔联通过写“摘梅”,进一步渲染了月光之下的氛围。而颈联则通过对梅花香气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全诗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把握诗意,然后结合着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已厌时人目”,诗人厌倦了世俗之人的眼目,这一句是说诗人已经厌倦了世俗之人的眼目。“翻生古道悲”,“翻生”二字用得极妙,它写出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古道”一词,既点出了诗人当年所走的道路,又暗指诗人的仕途之路,“悲”字,则流露出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感慨和对人生道路的无奈之情。 “洲中鹦鹉赋
岁月流逝,不觉中已至年终,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愁绪。离别之痛,似乎难以消散。 在燕市之旁,举杯独饮,却只觉离愁更甚。浙江之潮,似是无情之物,不断冲击着岸边的我,仿佛在嘲笑我的无力与无助。明月高悬,其辉映照帝乡之地,而我却在此地遥望故乡。梅花盛开,而我的旅途却是如此遥远和艰难。怎能因一杯酒,就能放下世俗的五斗米俸禄,远离这片喧嚣与繁华的土地,投身于自然的怀抱,成为渔樵之中呢? 赏析:
注释: 君自何方至,怜才意久违。——你从哪里来?我对你怜惜才华已久。 朔云停暮屐,汉月照春衣。——北风中,雪花停了,月光下,春衣闪烁。 江左时名重,人间雪调稀。——在江南一带时,你的名声很大,但人世间的雪景已经很少了。 灯前出瑶草,坐客不能归。——在灯前,我拿出了珍贵的玉草,但客人都不能回去了。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和深深的眷恋之情。全诗以"君自何方至"开篇
【注释】 1、公实:即王世贞,字元美。2.“孤臣”句:意谓身在朝廷的臣子辞别了故国。3.“匹马”二句:意谓诗人自己骑一匹马来到祗园,寺中僧人看到诗人来,窥看树上的影子,听到钟声就到门上来迎接客人。4.“江湖”句:意谓江湖难容我,天地易销魂。5.“行念”二句:意谓想到你心里有数,相思且勿论。 【赏析】 此诗是明代文学家于谦为王世贞饯别之作。全诗以“孤臣辞上国,匹马自祗园”起兴,写诗人辞别朝廷之情景
怀顾二丈 客久春如失,愁深夜不开。 眼看鸿雁去,书对白云裁。 丛桂迷淮甸,长杨识汉才。 江东秋色好,消息几时来。 注释: 1. 客久 - 长时间在外作客。 2. 春如失 - 春天像失去了一样,形容春日的景色或情感。 3. 愁深夜 - 在深夜里感到深深的忧愁。 4. 鸿雁 - 古代诗歌中常以鸿雁代指远方或书信。 5. 书对 - 手边的书籍。 6. 白云裁 - 用白色纸张裁剪,此处可能表示书写
【注释】 分襟:分别。握手即此地,握手又何时? 甘后:甘心于后。烟霞尔最先:你首先看到烟和云。 世情频按剑:世态变化频繁,要握起剑来。生事欲逃禅:世俗的事情需要用禅来逃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同乡于鳞子与元美的一首酬答诗。首联写饯别地点和时间;颔联写友情,表达对好友远去的依依不舍之情;颈联写朋友的志向;尾联写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友人的期望
于鳞子与元美夜过时元美将有江南之役矣二首其二 亭花新乍落,砌竹远生阴。砧杵秋城急,烟霞故国深。 不堪惆怅色,兼入别离心。去住伤萍梗,兹期未易寻。 注释:新落的花朵,刚刚开放,就匆匆谢世了。远处的竹子,在秋天显得更加幽深。秋城的打更声急促而沉重,那遥远的烟霞之地,深深地映入眼帘。心中无法承受这种悲伤和惆怅,仿佛被卷入了一场离别之中。无论是留下还是离开,都如同漂泊不定的浮萍,难以把握自己的未来
夜月闻笛 暮雨浮天去,寒云归峡迟。 青山饶远色,紫菊把新枝。 何处风前笛,频停月下卮。 关河已摇落,故向客愁吹。 注释: 1. 暮雨浮天去,寒云归峡迟:傍晚时分的雨云飘浮在天空中,而寒冷的云朵却迟迟不肯回到峡谷之中。 2. 青山饶远色,紫菊把新枝:远处的山峦被晚霞映照得色彩斑斓,而紫色的菊花则在枝头绽放出新芽。 3. 何处风前笛,频停月下卮:那风吹过的地方传来了悠扬的笛声
于鳞的儿子和元美在晚上经过,元美即将有江南之役了。 今夜又是什么夜晚,相看又是这一亭台。 金樽坠落在明月之下,银河倒映出繁星的光芒。 我已经感到多病,君今幸不清醒。 胡笳半夜吹起,凄恻哀伤令人难以聆听
追送谢山人不及 白发久为客,青春忽与归。 马冲燕雪尽,心逐塞云飞。 天地飘蓬甚,河桥折柳违。 离情堪涕泪,此际倍沾衣。 译文: 白发已久为外乡游子,青春忽而归来。马匹冲出燕地的积雪,我的心却随着塞北的白云飞翔。天地间漂泊不定,黄河边的桥梁上,我们不得不离别。离别之情让人泪水纵横,此时此刻更让我倍感伤感,泪水湿润了衣裳。 注释: 1. 白发久为客:形容自己年岁已高,长期客居他乡。 2.
《湖上杂言二十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为其中一首,描绘了清晨时分,阳光透过石门洒入湖中的场景。 译文: 寒风凛冽的夜晚,树林显得幽暗,到了午夜突然变得明亮起来。 早晨起床打开岩石的大门,看到雪花像巨大的手掌一样飘落。 注释: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清晨时分,观察到自然现象的变化。首句“寒飙暗夕林”描写了寒风和夜色交织的景象;“中夜忽以朗”则表达了午夜过后,天空逐渐放晴的情景
风起万林寒,月出千峰白。 门外苍松影,疑是卧龙迹。 赏析: 《湖上杂言二十首·其十五》是诗人宗臣于秋江夜中所见所感的写照。“秋江一夜雨,鲈鱼处处多”,此句描绘了作者在秋夜观景时的情景,雨后的鲈鱼格外肥美,使得渔人纷纷相约出海打捞。这两句诗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秋天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拓展了这种意境:“百花耀朝日,日中常五色。君看向日者,唯有葵心赤。”此处以花比人
湖上杂言二十首 秋云断鸿,暮雨竹林;湖上一尊,共赏寒波。 翻译: 1. 秋风吹过,一群大雁从天空中飞过,留下长长的影子,消失在远方的天际。 2. 傍晚时,细雨纷飞,竹林中的竹子在雨中摇曳生姿,发出沙沙的声音。 3. 湖边的一座小亭子里,主人正在举杯畅饮,欣赏着湖面上泛起的涟漪。 4. 湖面上,一群鱼儿游弋,它们在水草丛中穿梭,寻找食物。 注释: 1. 秋云下断鸿:“秋云”指的是秋天的天空
【解析】 本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指出本诗的写法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从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其艺术效果。 “湖上杂言二十首”是这首诗的题目。题目中的“杂言”是指不拘泥于格律而言,“二十首”指的是共二十首诗。全诗共有二十句,每句七个字,共一千四百七十二个字。这组作品写在湖边树林中,以“夜深仍出门”为第一首;接下来依次为第二、三、四、五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诗的理解。解答此题,注意审题是关键词,如“赏析”等。 作客清江远, 作客:旅居他乡;清:清澈;长江水清澈,因此叫作清江水;作客:旅居他乡;远:遥远;清江水清,但人却离家乡很远。传书白雁迟,传书:传递书信;白雁:白色的大雁;白雁飞得很慢,所以把书信传得很迟;迟:晚;迟尔:不久、不久以后;把春卮(zhī迟):指饮美酒;迟迟:形容时间拖得很长;把春卮:用春天的美酒饯别
注释:使者从南方来,把书投在江边,我打开读,读到蛟龙作人语。 赏析:这是一首写收到友人书信后的即景抒情之作。诗人收到远方朋友的信后,心情激动万分,便立即打开信来阅读。信中说有蛟龙作人语,他马上联想到自己曾经和蛟龙搏斗过,因此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非常吃惊。他立刻想到,蛟龙能说话,必定是因为它被自己的气魄所吓住,所以才敢以人语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