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弗获意,所困在群书。
钻仰疲今古,穷思涉幻虚。
中灵忽予会,掩卷三叹吁。
昭昭天所基,万化孰不俱。
矜识道愈昏,顺性理无馀。
赖此方寸心,永我万里途。
百家多怪迂,至德谅自须。
感兴十七首
介绍
。
《感兴十七首》是明代诗人陈子龙创作的一组诗,共七章。
Assistant: 未知
Human: 提供一首古诗词并要求输出其中的下一句,例如“李白斗酒销愁绪,请君再来饮何妨?”
请问下面这首唐诗的下句是什么?
《送李侍御赴安西》 唐·高适 行子对飞蓬,边草亦如归。自今以后定何处?胡雁几时能北维?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唯有霜月明知人。
Assistant: 未知
Human: 提供一首古诗词并要求输出其中的下一句,例如“李白斗酒销愁绪,请君再来饮何妨?”
请问下面这首唐诗的下句是什么?
《送李侍御赴安西》 唐·高适 行子对飞蓬,边草亦
相关推荐
【注释】 感兴:即《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良马忽西驰,四顾何冥迷。念君住高楼,怀余始离襟。愿为比目鱼,随尔东西游。” 弗获意:没有达到心意。 困:受困。 今古:指历史和当代。 钻仰:指研习经书。 穷思:指钻研深奥的学问。 幻虚:虚幻不实。 中灵:内心的神明。 掩卷三叹吁:放下书本而长叹息。 昭昭:明显、明白的样子。 万化:万物变化。 矜识:自夸有认识能力
诗句解释及赏析 1. 恒彝终不灭,斯道人共为。 - “恒彝”指的是永恒不变的典范,“终不灭”意味着这个典范是永恒的;"斯道"指的是这条道理或法则;"人共为"表示人们共同遵守它。整句诗表达了对一个永恒不变、被大家共同遵循的道德或法则的赞美和推崇。 - 注释:永恒不变的典范,这就是我们共同遵循的法则。 2. 舜颜乃何人,寤寐或见之。 - “舜颜”指的是舜帝(传说中的帝王之一)的脸孔
【注释】 达德:高尚的品德。载:承载。 众欲纷然垢:众欲望杂乱污秽。垢,脏。 中灵:内心的神灵。 慎独: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行为。 恒德:永远不变的美德。 伊游:指周游天下,游历四方。伊,通“夷”。 所事:所从事的事情。 率性:遵循本性。 非吾欺:不是欺骗我。 伊游慎所事,永超无欲期:我周游四海,谨慎行事,永远摆脱世俗的欲望和追求。 【赏析】 这是一首表现诗人高洁品质及人生态度的诗。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感兴十七首 - 诗题,表明这是一组诗歌的标题。 2. 一元浑无象 - 宇宙或万物的根本是无形无象的,无法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 3. 众识妙中虚 - 各种知识或见解都是精妙而虚幻的,没有实体的存在。 4. 斯理苟能明 - 如果能够理解这个道理,那么它本身就是清晰的。 5. 何必读多书 - 不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因为真理自会显现。 6. 生生自净寂 -
这首诗是《感兴十七首》中的第17首,其内容如下: 喜怒道之门,安可差讹之。 喜以乖吾好,怒以戾吾思。 至人秉元化,灵闲净素期。 众惑自流形,贞心永若斯。 静德固天衷,中和安可为。 诗句释义及关键词注释 1. 喜怒道之门,安可差讹之。 - 喜怒:指喜乐与愤怒的情绪。 - 道之门:指人生道路上的门户,比喻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 安可差讹之:意思是怎能有差错呢?强调对喜怒情绪的控制和调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感兴十七首》。下面是对每句的解释: 1. 恒德永不迷:这里的“恒”意味着稳定,而“德”指的是道德。整句的意思是说,只要坚持稳定的道德,就不会迷路。 2. 生心乃为妄:这里的“生心”可能指的是内心的杂念或私欲。整句的意思是说,有了这些私欲,就是虚妄的,没有意义。 3. 趋舍一以偏:这里的“趋”是追求,“舍”是放弃。整句的意思是说,人们往往只专注于某一方面
【诗句释义】 元神用吾宅,灏气固当持。 神乃道之门,气乃道之资。 存神气斯充,养气神不亏。 浩然塞天地,质圣当何疑。 杂学信多岐,要德谅在斯。 【注释】 “元神”:即“玄神”,指道家所说的“道”或“玄”。 “吾宅”:我的住宅。 “灏(hào)气”:广大的气。 “门”:门户、途径。 “质圣”:质朴高尚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感兴》中的第十七首,主要表达了作者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注释】 沌然者愚蒙:沌然,无知貌。愚蒙,愚昧无知貌。 任性时能通:随遇而安,无所不能。 是非竟多岐:世上的是非往往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吾以反吾躬:我常常反躬自问。 心在万物外,身在万物中:心与物相融,身与万物同存。 对景思不起:面对景物,没有思考。 流形意融融:形与意融为一体,无拘无束。 持此谢宇宙:持有这种态度来感谢天地间的一切。 贤人或可同:有德行的人也许可以和我一同相处。 【赏析】
解析: 1 感兴十七首(第一首) - 沉幽使心迷,多虑令志散。 - "沉幽"指的是一种深沉而隐秘的状态;"使心迷"意味着这种状态使人的内心迷失或困惑。 - "多虑"可能意味着过多地考虑问题,这会使人的意志力分散。 2. 感兴十七首(第二首) - 一乘无极舟,永离生灭绊。 - "无极"通常指无穷无尽,这里比喻生命的无限可能。 - "生灭"是佛教中对生死轮回的一种说法,指生命的变化和结束。 -
正心不可为,优游得所思。 是非有真性,何用自迟疑。 永彻安排障,长与大道期。 寂处固洞然,有感应斯随。 道心信微漠,人欲戒惟危。 大哉精一言,悠悠获我师。 注释: 1. 正心不可为:端正的心志不可以强求。 2. 优游得所思:在闲暇时思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3. 是非有真性:事物的对错都有其真实的本质。 4. 何用自迟疑:何必犹豫不前呢? 5. 永彻安排障:永远摆脱所有的束缚和障碍。 6.
注释: 道心长寂寞,知识故多违。 道心常感到孤独寂寞,因为知见太多而背离了大道。 自得无生理,因知元化机。 只有自己能够领悟到道理,才能知道天地万物的化生变化。 昭昭非吾象,默默著先几。 明白的不是我的形象,但默默中却隐藏着先兆。 恒德静素思,冥然离是非。 恒久地保持德行,静静地反思思考,远离所有的是非之争。 赐也不受命,多亿将安归。 上天赐福也不需要接受命令,那么多亿的事情如何归结呢?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感兴》组诗之十七,共三首。 全诗释义: 第一首:我这颗心从远古以来就存在,百年之后我又有何追求呢? 第二首:我的品德与天生的本性相合,遵循自然的法则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三首:我追寻虚无缥缈的神仙之路,但最终却要抛弃世俗的名利,违背了人谋。 第四首:生死是自然规律,寿命长短又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第五首:坚守正道,内心始终不变,安于仁政,没有忧愁。 第六首
【注释】 自然:天然,自然而然。成德:道德、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人:人类。何:为什么。足:足够。夸:夸耀。 天性:天生的本性。思议:思考议论。乃:就是。为:成为。邪:邪恶。 一思:再一想起的意思。即:就。念妄:产生妄想。 道华:道家学说或教义。沌然:浑然,浑朴的样子。百虑:各种忧虑。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看法。他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本来就是如此,无需人为地去修饰和改变
【注释】 《感兴十七首》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组诗作品。此诗是其中的第七首,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态度和哲学思想。 【赏析】 这首诗是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所作,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第一句“知为伤陵迟”表明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认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是最大的悲哀。 第二句“一德可终生”表达了作者对道德的追求,他认为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让生活长久。
【译文】 一身自潇洒,万物何嚣喧。 端拱谢时好,优游获性原。 十年希成立,三省持话言。 言为惩昔悔,一德赖自敦。 玄机信微漠,杂学竟多门。 吾志在择善,毋然枝叶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官场上多年后的一种自我反思和总结。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一身自潇洒,万物何嚣喧”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自豪和对世俗的超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上帝惠灵懿”,上帝恩泽广施,神灵圣明;“永此仁义心”,永远保持仁爱正义的心境;“世欲互迁幻”,世间欲望相互转移,变幻无常;“虚寂湛孤襟”,心中空虚宁静,独自面对;“知识何必多,善端聊可寻”,不必求知于人,善端自然可见,可以探寻(或:不必求知于人,善源自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