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辰临绿水,遗响听鸣蜩。
共扫纷靡习,同歌浩荡朝。
爱花留小酌,依竹数清标。
老觉风光急,莲开菊又苗。
端阳
相关推荐
端阳 嘉辰临绿水,遗响听鸣蜩。 共扫纷靡习,同歌浩荡朝。 爱花留小酌,依竹数清标。 老觉风光急,莲开菊又苗。 注释与赏析: 1. 嘉辰临绿水 - 这句描述了端午佳节的美好时光降临在绿水旁。"嘉辰"指美好的时节,而"临绿水"则描绘了端午节的庆祝活动通常在河边举行,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2. 遗响听鸣蜩 - "遗响"可能指的是过往的声音或传统,“蜩”是蝉的一种,常在夏日鸣叫
【注释】 畎亩:田间、田畔。宣赐里:唐玄宗时,每年端午节,皇帝会到曲江池赐与百姓端午。此处指曲江池附近的地区。 骚人:诗人屈原。糈:精米。酒:粽子。 地接楚江城:指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所作,当时正值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鼎盛。这首诗写的是端午佳节,在长安城郊,人们欢度节日的场面。 首句“畎亩惊时序”,点题
【注释】 端阳:指端午节。端,古时称正午为“午”,因五月初五日午时为端午节,故称端阳。端午归且好,恰有卖文钱,端阳时节要归家,正好可以卖掉文章赚钱。 杨柳边沽酒,离枝下放船,在柳树下沽酒,柳枝下垂可以放下船。 细风渔浦晚,疏雨汨罗天,微风拂面,傍晚时分,雨丝细密。 才是人间妒,当空哭古贤,这才是真正的人间嫉妒,应当在天空中哭泣古代的圣贤。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端午期间所作,以端午佳节作题材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 第1句:“八座薰风习习凉,俄惊佳节又端阳。”描述了节日的氛围,人们感受到了夏日的凉爽,但很快被节日的快乐所感染。这里的“佳节”指的是端午节,而“端阳”则是端午节的名称。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节日的喜爱以及感受到的节日氛围。 - 第2句:“家家虎艾悬门外,处处龙舟竞海旁。”进一步描绘了端午节的热闹场景。在古代,人们在家门口悬挂艾叶和雄黄,以驱邪避疫。同时
端阳 寂寞山斋一事无,偶逢佳节倍清娱。 榴花照眼霞千树,葛叶延龄酒百壶。 放学儿童分纸扇,求书村女送桃符。 离骚读罢天难问,肠断怀沙屈大夫。 注释: - “寂寞山斋一事无”,指的是诗人的山居生活十分安静,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事情。 - “偶逢佳节倍清娱”,指的是在特殊的日子里,诗人感到格外的快乐和愉悦。 - “榴花照眼霞千树”,描绘了石榴花盛开的景象,犹如千树的霞光照眼。 - “葛叶延龄酒百壶”
端阳 几家桃李荐新鲜,艾叶榕枝处处悬。 黄茧裹绵装小虎,青蒲粘粽掇鸣蝉。 山翁趁午锄灵叶,野客题诗擘彩笺。 记得水仙宫畔里,龙船花外放龙船。 注释: 1. 几家桃李荐新鲜:家家户户都献上新鲜的桃子和李子来庆祝端午节。 2. 艾叶榕枝处处悬:到处悬挂着艾叶和榕树的枝条,用以驱邪避瘟。 3. 黄茧裹绵装小虎:用黄色的茧包着棉花,做成了小老虎的形状。 4. 青蒲粘粽子掇鸣蝉:用绿色的蒲草粘在粽子上
诗句解读与注释: 1. 端阳 - 这是端午节的别称,农历五月初五。 2. 群乌不渡海,况复竞舟人 - 比喻人们虽然努力,但往往难以成功(或到达目标),就如同乌鸦无法飞越大海一样,更不用说在竞赛中胜过其他竞争者了。 3. 投粽虚鱼鳖,抽蒲榜里邻 - 端午时节,人们会投粽子给河中的鱼和鳖,而这里提到的“抽蒲”可能是指制作或使用蒲草等植物。这两句反映了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活动。 4. 长沙始能吊
【注释】端阳: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旱魃(bá):传说中的害人精怪。令节:佳节。流杯:指在江边或池中饮酒作乐之事。清和:气候宜人。霈:雨水丰沛。竞渡:赛龙舟。蒲樽(pú zūn):以蒲草做成的酒樽,用以盛酒。览:观赏。 【赏析】这首诗首句写时序之变,夏旱秋涝,春旱夏涝,年复一年。次句承上,写端午佳节,天降甘霖,人们得以欢度佳节,免遭旱灾之苦,因而“流杯”而饮。三、四两句是说,虽然有好雨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