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在下天竺寺后。东坡《圆泽传》曰: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忄登居第。禄山陷东都,忄登以居守死之。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忄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一日相约游蜀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溯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
“吾以绝世事,岂可复到京师哉!”泽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泽望而叹曰:“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源惊问之。泽曰:
“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
今既见,无可逃之。公当以符咒助吾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
三日,往观之,儿见源果笑。具以语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源遂不果行。返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后十三年,自洛还吴,赴其约。至所约,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呼问:“泽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弗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唐。”遂去不知所之。后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一。
王元章《送僧归中竺》诗:
天香阁上风如水,千岁岩前云似苔。
明月不期穿树出,老夫曾此听猿来。
相逢五载无书寄,却忆三生有梦回。
乡曲故人凭问讯,孤山梅树几番开。
苏轼《赠下天竺惠净师》诗:
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作三绝句:
当年衫鬓两青青,强说重来慰别情。
衰鬓只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说来生。
西湖梦寻 · 卷二 · 西湖西路 · 三生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三生石》是张岱创作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全书共有五卷七十二则,通过对杭州一带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贤祭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下面对《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三生石》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解读:
作者简介:《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三生石》的作者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文人。张岱的一生经历了动荡的社会变革,他的文学作品多反映出个人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
作品内容与特色:《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三生石》是张岱对其家乡及周边名胜古迹的详尽描写。在这部作品中,张岱以流畅的笔触描绘了杭州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以及人文景观。例如,他在文中描述了下天竺寺后的三生石,以及与之相关的李忄登的故事。
艺术成就:《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三生石》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情景交融的手法上。每一篇散文都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的梦境之中,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此外,张岱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三生石》不仅是张岱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