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江

欲渡烧鸡浦,轻舟凌晓开。
波从白帝下,人自夜郎回。
两岸浮烟动,中流急雨来。
江陵形胜古,残垒近城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渡荆江》是清代诗人孔贞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作者:

  1. 作者简介
  • 孔贞瑄,清山东曲阜人,号历洲,晚号聊叟。他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也是顺治十八年会试的副榜获得者。孔贞瑄曾由泰安学正升任云南大姚知县,后归隐于聊园。他的学识渊博,涉猎经史、算法、韵学等多领域。
  1. 诗歌原文
    欲渡烧鸡浦,轻舟凌晓开。波从白帝下,人自夜郎回。两岸浮烟动,中流急雨来。江陵形胜古,残垒近城隈。

  2. 作品鉴赏

  • 意境深远:《渡荆江》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边景色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和壮阔。其中,“波从白帝下”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波涛的壮观景象;而“人自夜郎回”则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 情感丰富:整首诗歌通过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同时,诗歌中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和无奈,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
  • 格律严整:在遵循五言律诗的格律基础上,《渡荆江》保持了其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的特点。每句诗的结构严谨,平仄相间,既体现了古典诗词的美感,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 文化内涵:“江陵形胜古”,不仅描述了荆州的自然景观,还隐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城市,荆州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渡荆江》不仅是孔贞瑄个人文学才华的体现,更是清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邃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后世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