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金沙水,苍茫汇众流。
浪融巫峡雪,声落洞庭秋。
吴楚凭天堑,荆襄据上游。
溯洄乡思切,彼岸更回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题目,是古诗文中经常考到的一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每个选项,将选项中的描述与诗歌中的相应内容认真比较.

“渡荆江”一诗,诗人在长江上游,面对滚滚东去的流水,心中涌起了思乡之情;同时,诗人也感到了身在天涯的孤独和无奈。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

第一句写长江之水奔腾东去,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气势宏伟。万里金沙,写出了长江的宽广;苍茫汇众流,写出了江水的汹涌;两句合起来,写出了长江的壮阔气势。

第二句写长江的水波在阳光照耀下,浪花飞溅,仿佛把巫峡的雪都融化了。洞庭湖水落下去的声音,好像从秋天的深处传来。巫峡,是长江三峡之一,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都县的云阳城,长一千零三十里。巫峡以奇峰突兀、峭壁对峙、水流湍急而著名。《水经注》载:“瞿塘峡口北,有巴渝之山。”《太平寰宇记》卷130引《华阳国志》(《蜀志》)载:“(瞿)塘峡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见瞿塘峡口一带地势险峻,峭壁耸立。因此,长江在这里流速极快,浪花四溅如同把巫峡的冰雪都融解了。这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江水势的汹涌澎湃和磅礴大气。

第三句写长江水声浩大,仿佛把洞庭湖的秋意也给带走了。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湘江下游入湖处称“城陵矶”,岳阳市以下称“洞庭”。这里泛指整个洞庭湖地区。洞庭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区面积约25800平方千米。秋色浓淡不一,故用“秋意”形容之。

第四句承上一句而来,写吴楚之地依仗长江天堑作为屏障,得以凭恃。天堑:天然形成的壕沟或河流等障碍物。

第五句写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地势高峻,荆襄地区的地形险要。荆襄:即今湖北襄阳一带。荆山(今湖北南漳西北)、襄山(今湖北钟祥东北)二山相连,因而得名。这里泛指荆襄地区。

第六句写自己思念家乡之情,十分迫切。溯洄:《诗经·周南·汉广》:“溯彼淇澳,菉竹猗猗。”朱熹集传:“溯洄,回旋而上也。”意思是逆着水流回旋而上。这句是说:我回环曲折地朝思归路走,那故乡啊更使我眷恋。

第七句写诗人想回家却又不能回去的无奈心情。彼岸,指故乡。回头:指返回故乡。这句是说:即使想要回到故乡去,又怎能回去呢?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由荆门入川途中所作。诗人站在长江边,眺望滔滔江水东流,想到故乡远隔万里,不禁感慨万千。此诗意在言志,通过描绘长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作者怀乡之情。

首联“万里金沙水,苍茫汇众流”,诗人放眼望去,只见千里江流滔滔,浩瀚无垠。“万”,极言其多;“里”,表示长度单位。“金沙”,即长江,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全长4767千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苍茫”,形容水面辽阔,茫茫一片。“汇众流”,是指众多的江河湖泊汇聚到长江来。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勾画出长江奔流不息的景象。

颔联“浪融巫峡雪,声落洞庭秋”,诗人的视线由远处移向近处。眼前长江水浪滚滚,似乎连巫山脚下的积雪都被冲刷干净了。诗人想象自己乘小舟顺流而下,耳边仿佛听见洞庭湖水拍岸的声响。诗人以“浪融”和“声落”两词,生动地写出了长江水势的磅礴和江声的激越。

颈联“吴楚凭天堑,荆襄据上游”,诗人的视线转向了远方的荆襄。诗人想到荆楚凭借长江天险作为屏障,而荆州、襄阳等地又是地处上游,形势十分重要。这一联既写出了荆楚的地理优势,也暗含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尾联“溯洄乡思切,彼岸更回头”,诗人的视线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诗人想起家乡的山水风光,不禁思念之情更加深切,他急切地想要回到家中去看一看。然而,他明白自己已经无法再回去了。“溯洄”一词的意思是回旋曲折地向上游走,也就是向着家乡的方向走。这里的“乡”指的是家乡。诗人以“切”字写出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最后以一个“回头”二字收尾,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