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应山

前山将入楚,秣马识曾游。
风土渔樵旧,江村父老留。
苔沈宋玉宅,日照鄂王楼。
眼底飞鸿在,还须郑侠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至应山》是清代诗人王孙蔚创作的五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王孙蔚,字茂衍,临潼人,清朝时期进士,曾历任福建布政使、湖广提学道佥事等职务。他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其所著的《轺香集》。

  2. 诗歌原文:前山将入楚,秣马识曾游。风土渔樵旧,江村父老留。苔沈宋玉宅,日照鄂王楼。眼底飞鸿在,还须郑侠谋。

  3. 诗歌鉴赏:王孙蔚的《将至应山》不仅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独到之处,而且在主题思想上也有深刻的探讨。《将至应山》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感情及对历史的记忆。诗中描绘了从进入前山楚地开始的一系列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变化,如“风土渔樵旧”和“江村父老留”,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同时,王孙蔚通过使用“眼底飞鸿在”这样的意象,表达了一种超越时间空间感的广阔视野,以及对过往英雄事迹的怀古之情。

  4.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王孙蔚作为清朝时期的文人,对于家乡的情感和历史的反思。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历史相结合,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化素养。

《将至应山》不仅是王孙蔚个人的文学创作,更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欣赏这首诗,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王孙蔚精湛的文采,还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诗人对于家乡和历史的深情厚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