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 西湖

落叶浸愁,凉思警醉,衰杨恰似眉弯。病起秋深,云烟一倍清孱。凭栏冉冉斜阳下,有断魂、分付湖山。乍超然、精爽飞扬,不似人间。
蓬莱清浅今何许,但歌残黄竹,信杳青鸾。为问逋仙,孤山谁伴荒寒。苎萝村下相逢地,想月娥、依约婵娟。又高城、鼓角声催,策马孤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西湖春感》是一首宋代词人张炎的作品,通过描绘西湖的景色来抒发他对国家破败、家族消亡的哀伤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
  • 张炎,南宋末年的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其词风独特,擅长借景抒情,以表达个人情感和对时局的忧虑。他的词作多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的社会状况和个人的悲凉情怀。
  1. 诗歌原文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2. 诗歌鉴赏:《高阳台·西湖春感》中,“能几番游?”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留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而“东风且伴蔷薇住”则暗示了春天虽美,但无法长久,暗示着国家的不稳定和个人的凄凉。全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了词人的心境和国事的沧桑变化。

张炎的《高阳台·西湖春感》不仅是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刻反思。这首词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