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杂咏

不识谁家柳,居然植五株。
绿阴扶古岸,白日澄平湖。
垣破余荒菜,墙颓插短芦。
可怜凭眺处,山色半模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菊江杂咏》是清代文人方士鼐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下面将介绍这组诗歌的内容:

  1. 作者背景:方士鼐,字羹梅,一字庚眉,号调臣,定远人。贡生,官东流教谕。方士鼐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他不仅以五言律诗著称,还有《田持轩诗钞》等其他文学作品传世。

  2. 诗歌原文

  • 不识谁家柳,居然植五株。绿阴扶古岸,白日澄平湖。垣破余荒菜,墙颓插短芦。可怜凭眺处,山色半模糊。
  • 地僻居民少,地荒树木繁。浴波翻水鸟,归市剩河豚。亦有人呼渡,曾无吏候门。清风吹满座,独自倒芳尊。
  1. 诗歌解析
  • 自然描写:《菊江杂咏》中充满了对自然界美景的描绘。首联“不识谁家柳,居然植五株。”通过疑问句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好奇和惊讶,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社会风貌:次联“地僻居民少,地荒树木繁。”则展现了一幅远离尘嚣、自然更迭的画面。这种描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宁静与萧条,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赞美。
  1. 主题思想
  • 自然与人和谐共存:《菊江杂咏》通过对菊江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和谐社会秩序的追求。
  • 孤独与自由:在最后两联“清风吹满座,独自倒芳尊。”中,诗人表达了一种孤独而自由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自由生活的赞美。

可以看出《菊江杂咏》不仅是一首反映自然美和社会风貌的诗歌,也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和谐社会秩序的追求,更是对孤独与自由情感的抒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