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士鼐
诗句解读与译文: 1. 君为五斗米辞官,喜东篱寄傲,北牖迎凉。 - “君”指的是陶渊明,这里指他辞去官职。 - “五斗米”是古代官员的俸禄,这里表示微薄的薪资。 - “辞官”意味着放弃仕途。 - “东篱”(或称为“东篱菊”)象征着隐居和高洁的生活态度。 - “寄傲”意指寄托傲骨。 - “北牖”(北方的窗子)象征清贫而不失志向的生活。 - “迎凉”表达了面对艰苦环境仍保持乐观的心态。 2.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他的哥哥的,表达对哥哥的思念和对他的才华的赞美。 “高哉碧梧栖凤毛,𡄸𡄸振融陵丹霄。”这句诗描绘了高高的凤凰鸟栖息在碧绿的梧桐树上,振翅飞翔于融陵的高空。这里的“碧梧”、“凤毛”和“融陵”都是关键词,分别表示梧桐树、凤凰鸟和融陵。 “郁乎苍松盘鹤顶,翩翩展翅依云巢。”这句诗描述了苍翠的松树和盘旋的鹤鸟,都在空中飞翔,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里的“郁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深深怀念和愧疚之情。下面是诗句的翻译、注释和赏析。 译文: 1. 我的父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我极大的影响,四十岁的时候头发还未全白。 2. 现在我已经四十几岁了,而父亲已经去世了。 3. 幸运的是两位慈亲还健在,他们可以一直陪伴我侍奉左右。 4. 但是为什么十年间父母都病重离世了呢? 5. 真是悲哀啊!我们的父母恩情深厚,我们想要报答却无法回报。
登太白楼有感 遥想当年李白豪放登高望,感叹楼中无人继其名 1. 诗句解读 - “一别高楼又七年”:指诗人与太白楼相隔多年,感慨时光流转。 - “分无佳句夸名士”:意指虽有才华,但未能在诗坛上留名。 - “谁肯怜才到谪仙”:暗含对才华被忽视的无奈与悲叹。 2. 译文赏析 - 首联“一别高楼又七年,登临恰值暮秋天”表达了诗人与太白楼的长久别离和此时正值秋季的萧瑟景象。 - “分无佳句夸名士
【注释】 曈(tōu)濛:日光初照。宝镜:比喻明亮的月亮。江干:指长江边,即今南京市秦淮河一带。艭(xián):船篷。玉雪:比喻洁白无瑕的雪花。 【译文】 早晨,我登上了长江边的高楼,眺望着江面上波光粼粼的美景。只见那一轮明月如同一面巨大的宝镜,照耀着长江,使得水面上泛起一片片灿烂的红光。 昨夜,一阵寒风吹过,带来了芦花飞舞的景象。只见那飘落的芦花如同片片雪花一般在空中飘舞,落在了我的船篷上。
【注释】江干:指江南水乡。即事:眼前之事,眼前所见所感。匹练:指清澈如白绢的水。澄:清澈。送:潮涨时送来。早潮:早晨的潮水。断虹桥:指横跨在长江与运河间的桥梁,因形似断折,故称。荻洲:荻芦丛生的沙洲。秋声:秋天的萧瑟之声。吹散:风吹过使声音消散。遥天:遥远的天空。碧玉箫:用碧绿色的竹子制成的乐器,箫。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诗人在江边看到清晨的江潮正从白云深处涌来,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慨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菊江杂咏 地僻居民少,地荒树木繁。 浴波翻水鸟,归市剩河豚。 亦有人呼渡,曾无吏候门。 清风吹满座,独自倒芳尊。 注释: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偏僻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诗中的“菊江”可能指的是一条小河或者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 “地僻居民少”说明这个地方人烟稀少,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或者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
【注释】 羽扇:指用羽毛装饰的扇子。 旋:随即,立刻。 琼瑶:比喻美玉。 盥(ɡuàn)薇:洗薇草,古代女子的一种洗沐方式。 【赏析】 此诗为酬答之作。首句说,你写来的信像折成两半的纸鹤一样,美得就像美玉一样;次句说,读了你的诗之后,香飘四溢,好像薇草在沐浴。全诗语言优美,意境幽雅
浦口 屈指金陵路,驰驱二十秋。 山光看不足,暑气未全收。 旅梦惊黄叶,虚名误白头。 乘风挂帆去,卧听大江流。 翻译: 1. 在浦口(今江苏镇江),我回忆起二十年前离开这里的情景,那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 2. 我看着山光,却觉得看不够,因为夏日的炎热还未完全消散。 3. 我的旅梦被黄叶惊醒,我感到虚名让我误了白发。 4. 我乘着风,挂上帆,准备离去,而在这期间
【注释】: 不识谁家柳:不知是谁家的柳树;植:栽。 居然:竟然,居然有。 五株:指柳树五棵。 绿阴扶古岸:绿树的阴影拂着古老的河岸;扶:扶持,托住。 白日澄平湖:阳光照耀,湖水清澈如镜;澄:清澈。 垣破余荒菜:围墙倒塌后留下的野菜;垣:墙。 墙颓插短芦:墙壁倒塌了,插入水中的芦苇很短;颓:倒塌,倾塌。 凭眺处:凭栏远眺之处。 山色半模糊:远处的山色显得有些模糊不清。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