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高楼又七年,登临恰值暮秋天。
分无佳句夸名士,谁肯怜才到谪仙。
山杂乱云归塔顶,江留残照落帆前。
金陵十度真堪笑,赢得千丝雪满颠。
登太白楼有感
遥想当年李白豪放登高望,感叹楼中无人继其名
- 诗句解读
- “一别高楼又七年”:指诗人与太白楼相隔多年,感慨时光流转。
- “分无佳句夸名士”:意指虽有才华,但未能在诗坛上留名。
- “谁肯怜才到谪仙”:暗含对才华被忽视的无奈与悲叹。
- 译文赏析
- 首联“一别高楼又七年,登临恰值暮秋天”表达了诗人与太白楼的长久别离和此时正值秋季的萧瑟景象。
- “分无佳句夸名士,谁肯怜才到谪仙”反映了诗人虽有才华却不得赏识的悲哀。
- 注释与点评
- “金陵十度真堪笑”:通过对比金陵(南京)多次经历的讽刺,表达世事无常之感。
- “赢得千丝雪满颠”:形容雪景之美,也寓意诗人心境的孤寂与冷清。
- 诗词背景
- 《登太白楼有感》创作于清代,由方士鼐所作。方士鼐字羹梅,号调臣,为一位贡生,曾任东流教谕。此诗是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怀古诗,旨在缅怀唐代大诗人李白,同时感叹其作品及风采在后世难以超越。
- 诗歌鉴赏
- 方士鼐的《登太白楼有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李白的怀念之情。诗中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哲理与情感的空间。
- 此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还体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通过对李白的怀念和对其作品的赞美,诗人传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 主题探讨
- 此诗的主题是对李白诗歌精神的高度赞誉以及对李白诗歌影响力的深度反思。通过回顾李白的生平及其作品,诗人表达了对李白诗歌艺术的钦佩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同时,这首诗也是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人借李白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于才华不被认可、命运多舛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 文化意义
- 《登太白楼有感》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它通过诗歌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唐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 通过对李白诗歌的学习和研究,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延。此外,这首诗也提醒我们珍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