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抵延长

百里剩荆榛,荒城塞水滨。
饥乌还槁骨,怪兽诧生人。
驿路芜难辨,边氛煽太频。
嗟嗟卢与扁,无术起青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抵延长》是一首文学作品,具体来说,它属于五言律诗的体裁。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王权所创作,体现了王权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厚的国学素养。下面是对《初抵延长》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
  • 姓名与背景:王权,字心如,伏羌人。他是道光甲辰举人的兴平知县,拥有诗集《笠云山房诗集》。
  • 创作时期:此诗作于清代,具体时间不详,但据王权的生平事迹来看,他的文学才华在那个时代已经崭露头角。
  1. 诗歌原文
  • 《初抵延长·其一》:百里剩荆榛,荒城塞水滨。饥乌还槁骨,怪兽诧生人。驿路芜难辨,边氛煽太频。嗟嗟卢与扁,无术起青磷。
  1. 赏析
  • 意境描绘:《初抵延长》通过生动的景物描绘,展现了一幅荒凉的景象。诗中的“百里剩荆榛”与“荒城塞水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初次踏入这片土地时的感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情感表达:诗中的“饥乌还槁骨,怪兽诧生人”等句,反映了诗人对当地环境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同时,“无术起青磷”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无力回天的无奈和悲愤。
  • 文化价值:作为清代的作品,《初抵延长》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因其独特的文学风格而成为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王权的这种创作手法和艺术追求,在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清朝时期,边疆战事频发,社会秩序混乱,王权作为官员可能亲眼见证了这些战乱给当地百姓带来的灾难。因此,他的创作不仅仅是艺术上的表达,更是对时代背景的真实反映。
  • 个人经历:王权的生平经历也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一名经历过官场沉浮的文人,他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思考都融入了诗歌中,使得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深度。

《初抵延长》不仅是王权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清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

相关推荐